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木本无情,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在特别的心境下,它们也被染上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在古代诗歌中,“草”的文化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草是生命力的象征,是春天的标志岁岁枯荣乃草之本性 冬去春来,草长莺飞,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此,人们往往借草来赞美春天,赞  相似文献   

2.
一、铁骨丹心取义成仁的方孝孺。明朝建四年,燕王朱棣破京师(今南京),建帝不知所终,朱棣召大儒、侍讲学士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方孝孺掷笔于地.厉声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终被磔于市,惨灭十族,死达八百七十余人。临终.方孝孺作《绝命词》述志。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从汉代至清代约两千年的时间里,有不少著名的文人家庭,下面分类择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灯烛是古代夜景中常见之物,它光线昏暗,跳跃不停。当黑夜来临时,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空守闺房的怨妇、伏案苦读的书生、宦海浮沉的士子枯坐灯下,眼前闪烁不定、摇曳多姿的烛火,户外时断时续的狗吠、忽高忽低的虫鸣,自然会引发人们的种种愁思,于是灯烛便成为他们寄寓情感的对象,倾诉心声的媒介。如司空曙《云阳馆韩绅宿别》:  相似文献   

5.
魏晋是一个格外注重精神生活的时代。那时玄风大畅,文人多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他们率真任诞,追求行止姿容漂亮俊逸,喜饮酒服丹又好清谈,构成了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而“竹林七贤”——曹魏末年经常在山阳竹林中聚会的七个人,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暗想于寂寂苍翠中,和人生几知己,酣歌痛饮,谈笑风生,该是何等畅快惬意之事!其实“七贤”都有过人的才华和渊博的学问,但却生不逢时,他们生活的年代正是曹魏政权与司马氏政权斗争得最激烈的时候,于是他们便干脆躲入竹林,过起了隐居生活。正是他们这种无意间心有灵犀的避世举动,而使“竹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放荡不羁、惊世骇俗或许只是对他们肤浅的认识——细细咀嚼他们的作品,在丹、酒、姿容、玄谈的表象后面,无不蕴含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使他们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范。也许他们的结局是很不相同的,但他们特立独行的故事却总为后人津津乐道。如今,我们就来抛下些许沉重,一同来数数他们的“最”吧。——编者  相似文献   

6.
张利苹 《语文知识》2004,(11):14-14
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丰富精妙。同一个宇在不同的诗篇中具有不同的神韵和情致,比如“闲”字。  相似文献   

7.
姜迎 《语文知识》2005,(5):13-13
“井喷”是一个意义比较单一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钻石油井时地下的高压油、天然气等突然从井口喷出。”然而近年来,“井喷”出现了新的用法.并且在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8.
王林 《语文知识》2005,(7):10-11
古诗词中的“云”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蕴。一、寓闲适隐逸之趣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后因以白云代指闲适隐逸之趣。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即从陶诗变化而来,以寓隐逸怡悦之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行到水穷处,坐  相似文献   

9.
谈“含蓄”     
讲究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贯思想,“含蓄”的基本特点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说.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并不直接形诸文字.而是见于言外,通过间接方式委婉传达出来的。有丰富的弦外音.味外味,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市俗观念在宋之世还刚刚步入青楼文学的领域,这种怀才不遇,忠心无所依附的尴尬失落之感固然有不同的宣泄渠道,或表现为高蹈远引,非贤毁圣;或表现为纵酒狎妓、玩世不恭,但其文化意象仍未出士大夫的范畴,仍然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儒家处世原则的变通。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12.
13.
吐凤才据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扬雄著《太玄经》时,“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后用“吐凤才”称人有才华或文字华美,如李商隐《喜羲叟及第》:“门多吐凤才。”谷永才《汉书·谷永杜邺传赞》上说,谷永借向皇帝进言之机阿附权贵,博得了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和平阿侯刘谭的信任。后用“谷永才”指干谒之才,如武亢衡《夏日时雨寄朱放拾遗》:“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相似文献   

14.
15.
李强 《语文知识》2002,(2):27-29
始于东汉,流行于南北朝的碑志文,到了唐宋之世蔚为大观。一些稍有名气的文人,几乎都写过碑志。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陆游等都是碑志创作的大家。碑志文的兴盛与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碑志也渐渐突破原来只记录墓主世系,罗列生平资料而进一步发展成传记文学,有关碑志创作的理论也渐渐丰富起来。研究这些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  相似文献   

16.
听雨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人们往往在一夜的听雨中,道出满腔春愁、秋思、旅恨、闺怨,抒发难酬壮志,倾诉忧患人生,传递爱民心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雨点点打落在窗前的梧桐叶上,声声诉说着凄苦之情。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人说唱伎艺鼓子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子词是宋代上层文人的说唱伎艺。探讨其音乐构成、题材内容、演出体制、作品存世情况及在宋词中的文学地位,指出赵德麟《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在中国古代曲艺史上导夫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先路,但在演唱体制上却只是存世鼓子词的特例  相似文献   

18.
说“暗香”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根据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强档播出后,这首名叫《暗香》的主题曲被迅速传唱,演唱这首歌的青年歌手沙宝亮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红透了半边天。《暗香》的走红,与它巧妙地融入了我国古典学的养分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尹云霞 《文教资料》2008,(23):10-12
宋代文人的爱国情结极其深厚,这与民族矛盾的尖锐、"重文轻武"的政策、理学思潮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作者自身的主体心理有关,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最及心理因素,对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解读作家作品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许文博 《甘肃教育》2006,(8A):28-28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