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年来中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有自身特点,并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录取办法的改革,招生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高校入学考试的改革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包括:就业模式的改革,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就业市场的形成,就业主体的转移等.  相似文献   

2.
“并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自1993年开始试点以来,发展迅猛。截止1996年,全国共有661所高校加入到这一改革的行列中来,招生“并轨”改革的院校占全国1054所普通高校总数的60%以上。按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招生并轨工作的完成,将逐步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因此,充分发挥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建立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大学…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怎样的就业市场,是当前业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现实,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等均呼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并且从就业制度改革的程度、毕业生谋职择业的成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及高校本身的职能等因素来看,均强调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高校为主体。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中医院校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则难上加难,到2008年全国已有8所高等中医院校独立学院,其招生人数也突飞猛进,仅2008年招生达7525人,在校生已达到2万多人.  相似文献   

6.
积极稳步地推进招生“并轨”改革江苏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刘炳贵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对高校招生“并轨”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7年招生时,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应按改革后的新体制运作,到2000年基本实现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  相似文献   

7.
入世对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从大政策、大环境上间接地丰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入世使招生生源全球化、招生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办学主体多元化,也使招生工作面临生源争夺更加激励、人才标准国际化等挑战;入世使毕业生就业需要和择业机会增加,同时使毕业生就业面临国际竞争、毕业生就业工作须进一步转变职能等挑战。我们必须应对挑战,用好机遇,加快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毕业生永业指导服务,注重招与生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比较研究,把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做强做精。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和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精神,高校的招生并轨已全面铺开,招生并轨后,大多数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就显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1.群体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一种群体活动,它与一般人才市场中的个体行为有着很大的差别。一般人才市场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国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257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招生并轨改革。今年是招生并轨改革关键的一年,推进招生并轨被列入国家教委1996年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将有6000多所高校实行并轨,占全部高校总数的65%以上。到1997年,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完成招生并轨工作,到2000年基本实现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旧体制转轨。由于这项改革不仅牵涉高等教育改革的许多方面,而且牵动着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考生及其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为此,记者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了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赵亮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趋势普通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一向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新中国诞生至1985年以前,国家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招生计划和对学生“两包”的做法,随着1985年经肝体制改革起步,这种做法受到空前的挑战。于是,作为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全面协调高等教育的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毕业生就业要求和以谋生和就业为导向的终身教育;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构建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才能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需要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为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国家教委从lop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学校进行了招生“并轨”的试点,并于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这一新的招生办法。所谓“并轨”,即“公费生”和“自费生’合并为“收费生”,“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这一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制度进一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为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也给高校的改革和发…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中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各校不仅在过去充分强调就业质量与招生、专业调整的互动,还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大就业质量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指导作用。目前,中国多所高校已将就业质量列入招生安排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据4月10日新华网报道)大学生就业持续困难,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从1999年国家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我区今年高校毕业生为15793人,预计两三年后将突破30000人。由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相应增加,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对做好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具体办法和要求,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即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自治区政府也对切实做好高校毕业…  相似文献   

16.
全国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出炉 为积极宣传推广部分高校关于就业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广大高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教育部于2009年9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7.
对招生“并轨”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陈曦为了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新机制,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国家教委1994年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并于当年选择...  相似文献   

18.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参考,更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提升就业质量服务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招生计划、增强就业服务水平,对实现高校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人才培养环节的提质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对学校2019届毕业生离校前和离校一年后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不再把“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唯一指标,针对就业工作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各培养环节的跟踪调查反馈情况,总结提炼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兼具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就业质量提升策略,以期为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在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加以分析研究,指出了全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市场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佟金永 《中国培训》2007,(10):47-48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与成因1、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困境。2007年全国567万的招生规模是1998年"扩招"前的5.25倍,净增了459万之多,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迅速增长和就业率的逐年下降。1999年44所教育部直属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