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楠 《海外英语》2011,(13):206-207
该文通过《福尔摩斯探案集》中TheDevil’sFoot一文程小青先生的译本分析,试图从化境说的角度看译者程小青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着重探究接受环境和读者接受能力对翻译"忠实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侦探小说评论中,程小青孜孜不倦地宣扬侦探小说的启智功能。程小青的启智功能论借鉴了韦尔斯的求知娱乐论,但因为侦探小说价值论证的实际要求、中国文人对侦探小说的既有接受、侦探小说发展的实际状况、论说的周延性等因素,程小青的启智功能论又与求知娱乐论有明显区别。启智功能论维系了侦探小说接受过程中必要的正宗性,切实地提升了侦探小说的声誉,但启智功能论在学理上也存在一定瑕疵。  相似文献   

3.
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是,为了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译本,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基于对晚清时势下读者特定期待视野的关照,严复在将Evolution and Ethics翻译成《天演论》时,通过改写、删削、省略、增加等方式,强化了译本对当时中国读者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的呼唤。因此,严复的译本激发了当时读者的积极响应,成为和读者期待视野近乎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4.
维索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心理思维过程。该理论将翻译活动看成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译者不得不做出许多选择使其译本顺应特定的环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迎合读者接受的心理,译者会采取不同策略如归化和异化等方式来进行翻译达到顺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的文学翻译中,尤其以侦探小说翻译数量最为众多,最受大众欢迎,影响最为深远。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晚清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根据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兴起的缘由。本文旨在指出此次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背景。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其独特的叙事技巧给当时的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反复后,这些新叙事技巧最终被译者接受并移植到了译文中。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变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翻译史乃至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国外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诗词的英文译本质量影响到读者的接受、理解和欣赏程度。国外译本中不同的翻译策略、本土化的语言、详细的注解和后记等方式或技巧的运用都使西方读者从不同的侧面较好的了解到了毛泽东诗词、中国革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其文化影响已经远远大于译本本身。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古典名著。本着忠实再现中国文化,尽可能多地让西方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的翻译目的,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文化信息时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本文收集了《儒林外史》中俗语,比喻,专有名词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信息及其在译本中的对应翻译,从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采用异化策略有利于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习俗、审美观和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10.
深度翻译能帮我们解答译本正文无法回答的问题。卫礼贤/贝恩斯的《周易》英译本自出版之日就备受好评,时至今日,Amazon读者评论依旧赞誉声一片。研究认为,这与译者的深度翻译紧密相关。本文对译本深度翻译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1)文本外深度翻译,译者的读者定位对译本接受具有导向性;体例的说明以及附录、索引方便读者使用;将"可理解性"设为翻译目标,极大程度消除了读者困惑;荣格撰写的前言令读者对译本产生极大的兴趣;2)文本内深度翻译,译者强调易学之用,花大量笔墨阐发了易学的哲学与智慧。Amazon网站的读者评论可证明阐发性评论对西方读者产生了现实、现世意义。质言之,文本内、外深度翻译相互补充与照应,共同使译本成为中国典籍英译本中备受欢迎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程小青(1893——1977),苏州人。幼年家庭很清苦,但特别爱读小说,尤其是侦探小说。早年,他主要从事外国侦探小说的翻译,同时,对他不满意的已出版的蹩脚的侦探小说译文,都重新作了翻译。后来,他开始模仿柯南道尔的方法进行侦探小说创作。他塑造了一个中国的“福尔摩斯”霍桑,通过霍桑的朋友包朗(模仿福尔摩斯的朋友华生)来述说案  相似文献   

12.
魏冉旭  徐未艾 《现代英语》2023,(14):120-122
文章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外两个角度考察了白亚仁《第七天》英译本中的译者行为。通过翻译外的考察,分析发现译者个人、读者意识、翻译选材等方面凸显了很强的服务于社会和读者的务实性;通过翻译内的考察,结合对译本的分析,发现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展现求真与务实兼顾的语言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点。通过审视翻译内外,分析得出译者白亚仁坚持“求真务实”的翻译准则,这种翻译行为对推动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尔摩斯系列小说大多创作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的代表作。翻译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翻译时必然会受到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语境顺应的视角剖析福尔摩斯小说的译本能为侦探小说翻译带来新的启示与指导。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为指导,从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两个维度选取实例,分析陈羽纶《波西米亚丑闻》中译本的优点及问题,并探究如何运用语境顺应理论指导侦探小说翻译,为侦探小说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唐洁 《考试周刊》2015,(28):19-20
文章以《鹿鼎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策略、西方读者的阅读经验和读者反映等方面阐述译本是否忠实地传达出武侠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进一步探讨西方读者对武侠小说英译本的接受情况,以及他们对武侠小说的期待等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武侠小说译介被推广给西方读者,相信对于金庸《鹿鼎记》译本的研究能给翻译工作者今后的武侠小说翻译实践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价值观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作为以促销商品为目的的广告翻译首先要考虑目的地语言文化,本文针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审美观、价值观等跨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结合实例探讨了跨文化广告翻译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翻译的《武则天四大奇案》是一部接受程度较好的中译外作品。通过原作与译作的对比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诗学做了些改动,经分析发现这些改动是以西方侦探小说的写作标准为参照进行的,以达到让读者更好地阅读译本的目的,从读者的接受程度来看,译者的改动是成功的,此种翻译策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汉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译本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充分的"、"可理解的"和"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明末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不朽的杰作。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汤显祖《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文化意象、韵律、修辞三个方面分析译本,发现不同的译本,所侧重的内容点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要根据其特定的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多个译本并存和重译现象在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多种译本并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的两个不同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朱生豪先生的译文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揭示翻译是由目的语的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而原文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甜甜 《海外英语》2014,(14):133-134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鲁迅的小说名篇《孔乙己》的杨宪益译本与威廉·莱尔译本,并进行典型实例分析,说明了两位译者的不同版本是受译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