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易传》《老子》从宇宙的根本规律出发去认识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认为人、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应当积极体认和把握宇宙的根本规律,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达到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境地.对此,《论语》表述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传》表述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孔子和老子对人的高度自觉,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末期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柔弱”并不是在一个狭隘意义上与“刚强”相对的名,而是一个抽象的、具有形上色彩的哲学概念。它总括了万物存在的共性,既是一切事物生命力的象征,也是“道”的表现形式。关于“刚强”,老子虽然有“强大处下”的名言,但实际上,对于体现“道”的力量的至强性的东西,他是赞赏、推崇的。“柔弱胜刚强”的论断既体现了老子对于宇宙万物之本源--“道”的理解,也表现了他济世救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尚阴崇母"。五千言八十一章的《老子》,始终贯穿着"尚阴崇母"的主题。老子把"道"称为"万物之母"、"天下母",用母和子的关系来比喻"道"和万物的关系,并进而提出"玄牝"的概念,把"母"提高到形而上的高度。《老子》还揭示出"道"作为万物大母的柔美品格,对"尚阴崇母"思想作了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反复论证,体现出老子对阴柔对母性的认同和崇拜。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老子养生理论的根基和宗旨在“体道”,养生的理论原则是随化自然,少私寡欲,守静致虚,谦德积善。老子的养生理论在老子思想中和在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探析和挖掘老子养生理论中精华部分在现代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旨在以养生理论为视角提供一种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10.
从什么是"道"而展开,说明了为什么"道"论是《老子》人学本体论的基础,并对在此基础上的形成的人学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包括人生价值论、人生态度论、人生理想论三个部分。虽然其人学思想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些许的瑕疵和不足,但其人学思想对人们内心境界的提升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是《老子》和《管子》共同的最高哲学范畴,两家"道"论有同有异。两家之"道"同为万物之所以然与所必然、万物之自然与所当然、人生和社会的"自然法"且均以"气"为物质载体;也存在宏观方法论与微观方法技巧、目标价值与工具价值之不同。通过两家"道"论的阐发和比较,不仅可以明晰两家之异同,而且可以彰显两家"道"论敬畏自然、彰显人性、以道御术、本体和谐等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围绕“无为自然”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在为人、为政二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了为政智慧和为政理想的三层境界:“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一方面要求为政须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民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为政者把握“四不”领导学和“三宝”生存法则,实现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的至境。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只关注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修养理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老子>不但不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而且有着一个严整的道德哲学体系.它强调个体要通过"无欲""无知""无 .为"的无形通道不断地修养自身,趋近与实现真实道德,这对加深我们对道德修养问题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依靠矛盾表达来阐述.在二千多年前能系统地运用矛盾表达法,这是<老子>在修辞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矛盾表达法有着良好的修辞功能,它不仅是西方语言所有的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的修辞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五千言的《老子》,是用大量象征体构成的富含哲理的长诗。长期以来,由于版本问题和对象征义把握的偏差,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读和对诗中“道”的不同理解。该文力图探讨几个相关的有代表性的象征体,把握其意象,更贴切地理解“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五千言的旨意所在,就是说明“不言之教”,它主要说明在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方式的“言”与人之存在的超越性根据“道”之间有着矛盾,以及提示其解决。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中的“无为”、“清静”,被后世学们曲解成“就是不要制度、法律、化、教育等,使人无知无欲,回到原始社会”。其实,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无为”的意思是不做局部私欲功利之事,“清静”的意思是消除私心杂念,总而言之,是“大公无私”。庄子把“无为”、“清静”发挥到了极端,使世人视为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警世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被后世曲解成了具体事物,其哲学意义被秣杀了。《老子》被误解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化史上的一大遗憾,发扬老子道德思想的光辉是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20.
《老子》对“欲”的理解包括满足人的生存之欲及去除贪欲。《老子》所谓“无欲”,不是完全没有欲望,而是肯定人衣食住行的应当之欲,满足于人的真实需要,反对的是不知足的贪欲。《老子》的欲望叙述为我们构建和谐人生提供了一种智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