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蔡春玲 《考试周刊》2015,(19):48-49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也承载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语文教学应该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体现,大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蔡春玲 《考试周刊》2015,(20):43-44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也承载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语文教学应该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体现,大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也承载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语文教学应该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体现,大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兄弟民族在渊源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缔造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伟大祖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因此中华民族,它荟萃了中国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它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但是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各具民族特点和风格的民族文化,真是群芳竞艳,万卉争荣。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和互相吸收,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孕育出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文化,以贡献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这兄弟熙洽、团结友爱的民族大家庭里,白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酷爱自由、富有制造力、有悠久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分布于全国,具有大杂居的特点;各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又具有相对集中居住的特点。我国各民族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有利于各兄弟民族之间在经济上、文化上密切往来、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帮助,使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 人口最少的两个民族之一的赫哲族(仅0.42万人)是我国分布最东  相似文献   

7.
刘荣章 《考试周刊》2010,(50):48-49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其优美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互相融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美德。而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传统美德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几千年的历史里发展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博大精深在于取众家文化之所长,融多个民族的文明于一体,吸收与创新是其内在特质。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互相融合造成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危机。因此,及时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就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到鸦片战争以后,在共同抵抗外敌的斗争中,各民族更加团结,最终形成了由自在到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和海外华侨同胞的统称,它包括人数最多的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它的文化极为丰富和多样,是由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经过互相交流、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如果各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就可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民族团结问题是“中国梦”实现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所以,一定要搞好民族关系,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争取尽早实现“中国梦”。文章对“中国梦”的含义及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世居丽江的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长期以来,多民族和谐杂居,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共生共荣,构成了丽江民族文化多样而又独具个性的特色,深入研究其特征,挖掘其丰富内涵,对于促进丽江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丽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也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视角,探讨了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认为作为民族文化遗传方式的民族教育应当体现自己的民族性,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德育,都是应当研究的对象;强调要防止、克服任何民族歧视观念,确立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以积极态度学习、借鉴、吸收各个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民族文化转化为产品和商品、满足游客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加工与重塑,动摇着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只有在开发中实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存在、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贵州省黎平县“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种外来文化涌入少数民族地区,这必然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受到了严重挑战。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应发挥主体作用,黎平县“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实施就是典型例子,它对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实施及评价作了初步的探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育应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黔东南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调查,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进而提出深化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尤其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回族穿插在少数民族中间,受其他文化移入的影响,形成了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各地回族由于有着共同的伊斯兰文化认同感,在民族认同上有着强烈的情感,促进了回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回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探寻保山文化的主要特点。认为保山文化源于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后来加上南诏文化的推动,明代汉民族的文化浸透,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南诏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东南亚、南亚和西方文化的多元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18.
智力资源与民族生存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西南地区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造成了民族智力资源的差异性和特定的适应性。智力资源是民族创新力和适应性生存的基础,教育文化应把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民族教育文化理论建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民族文化进入课程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Abstract:
Intelligence resourc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natural,humanistic and biological environments for the survival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The coexistence of diverse culture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results in different ethnic intelligence resources and their adaptability.Intelligence resources form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for survival,so,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resources of ethnic group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To realize this goal,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made in aspects of theory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or ethnic group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s,education for teachers of multi-cultures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into courses.  相似文献   

19.
赛义德民族文化观是其后殖民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文化霸权对东方弱势文化的侵略,呼吁民族文化平等,倡导多元文化共存。赛义德民族文化观给我们的启示也在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定位。民族文化观关于文化差异和多元化的论述对于如何保护和建设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程与地方民族文化暌违,学校的双语教育流于形式,同时各中小学没有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文化主体创新意识培养及回归民族教育本质等几方面来使学校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