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合力工程,核心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推动高校思政课从工作理念、管理机制、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模式、考核评价六个方面向中小学延伸拓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建设,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理念共通、机制畅通、队伍打通、教材贯通、教学融通、资源互通,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推动形成学生学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全社会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
诊所式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法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而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正好与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合拍,本文认为诊所式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是极大挑战,侧重从两方面探讨两点:一是从我国高校思政课传统弊端与新时代对教育重新定位的要求,分析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推广诊所式教育的必要性;二是评价诊所式教育的全新理念及其作用和价值,分析其在高校思政课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表现在科学设置课程、加强学科支撑、编写权威教材等方面,而教法改革显得更为迫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学校缺乏认识,教师缺乏意识等诸多问题。要准确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关键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教育区别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标准应包括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两部分,这是思政课与其他所有专业课最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但还远远不够;对MOOC的优势和挑战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估计过高。未来大学的教育模式或许会转向传统教学与在线课堂双轨并行。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思政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思政课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应利用网络平台创建课程,利用智慧课堂共建课程,利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需要创新智慧课堂教学理念,优化智慧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完善智慧课堂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背景下,特别是在"翻转课堂"理念的推动下,慕课、微课等混合学习模式被推出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促使了思政课教学改革步伐的加速,使教育机制、授课方式、教学理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章在总结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翻转课堂"理念下思政课实施案例化教学的应用多样化、应用生态环境要求和应用生态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6.
教学评价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传统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理念落后、方式单一、内容缺失、主体有限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教师+学生”有机结合,通过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形式、拓展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效果,赋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杨彤彤 《广西教育》2023,(18):54-57
本文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采用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建构适切的融合评价方式等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环境、内容、方式、手段等发生了变化,顺应时代潮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一种更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势在必行。文章探究了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建构的基础、原则和途径,并对该模式作出了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考核评价既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又是促进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正逐渐成为制约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瓶颈。该文围绕高校思政课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展开,从其局限性、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的具体途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有效性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吸引力、落实思政课本质要求、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充分考虑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对象、内容、过程等多重影响因素,通过创新理念、完善平台、丰富方法、加强评价等方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