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今年春天起不断生病住医院,与外地朋友几乎完全中断了联系,因此好几个月都没有给老友范泉通信了,但我躺在病床上总是时时思念着他,担心他的病情,默默地遥祝他早日康复。今年9月末突然收到钦鸿先生寄来《范泉先生纪念文集》的约稿信,简  相似文献   

2.
范泉是一位学者也是杰出的编辑家.本文对其在写作、研究、编辑诸方面的成就,作了概要的介绍,希望读者对这位在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的编辑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当代编辑出版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辑家、出版家,范泉是其中之一。 早在1933年,当范泉还在上海光华附中读书时,他就参与编辑校刊《光华附中》半月刊。  相似文献   

4.
钦鸿 《出版史料》2012,(3):59-67
1958年,是现代文学编辑家范泉先生生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秋天,他在反右整风补课中被错划为右派,先后被撤销上海出版印刷学校分校副校长职务和预备党员资格,随即贬谪到遥远而又荒凉的青海工作。从此,他离开了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上海,离开了他所酷爱并为之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的文学编辑事业,开始他新的艰难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5.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4-39
1989年10月21日信钦鸿同志:来稿收到,今天中午我已用快信寄给楼适夷兄。您要的信(朱自清写给吴晗,吴晗写给我,在同一信纸上),我已复印,今寄奉。在您的文稿中,怎么又说到是由吴晗交给施蛰存转给我,不知有何根据?吴晗是直接和我通过几次信的,可惜那些信都给红卫兵取去了。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新的一款,即把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写进了宪法.不论何时何地听到这雄壮的国歌,我们都能体会到那种民族危机感,那种自卫、自救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中 《新闻窗》2005,(1):49-49
1980年11月14日,贵州日报《文摘》出第一期试刊,至年底共出7期。当时参与《文摘》工作的王保民同志,把这几期试刊通过邮寄,向我国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求教,请他给予指点。他很快回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见解,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对办好《文摘》还是有帮助的。王中教授已于1994年病逝。刚刚过去的2004年,适逢其诞辰90周年、逝世10周年,现发表此信,作为本刊对这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的怀念。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兰台内外》2008,(5):51-51
1974年6月1日 最后一次离开西花厅 1972年5月,周恩来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中有癌细胞,随后被确诊为膀胱癌。1973年3月10日,他在北京玉泉山做了第一次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然而,他的病情并没有好转,而是继续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9.
与我同龄的范泉兄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很想将记忆中的范泉和我与他的交往,用文字记下来,但因为年老体衰,记忆力日益衰退,一直拖到今天才动笔。他是我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的朋友。  相似文献   

10.
侯存明 《新闻窗》2006,(4):78-79
学洙同志: 《旧案》一稿,几年前我曾听到说您在《报人园地》上发表过关于这件事的材料,但我一直未能看到。我这次看了,知道您下了那么一番功夫,查阅了当时的主要的档案材料,材料全面细致,评论也恰如其分,我感到写得很好。50多年过去了,我脑子只留下个大致的模糊记忆,许多具体情况都记不清了,特别是《请示报告》的内容,只有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革命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倡导和扶植下,开拓了我国新兴的木刻运动。一位名叫沙飞的革命学青年和木刻工作,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先生指引下走上了从事摄影事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条阳 《山西档案》2001,(4):38-39
女英雄刘胡兰的壮烈事迹,影响和激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成长。但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在对刘胡兰英勇事迹宣传的同时,对烈士的生平实际并未能够全面丰富地予以体现,以至于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说法,多有流传,有的至今仍在以讹传讹。笔者……  相似文献   

13.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14.
《档案天地》2008,(2):16-22
《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及《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等一批经典照片.究竟是谁拍摄的?这个长期困惑着成千上万读者及至新闻摄影史研究者的历史之谜。现在终于获释了:他便是沙飞。那么.沙飞是如何结识鲁迅并为其生前逝后拍摄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照片的呢?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5,(3):34-37
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先生于2005年6月12日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从十四岁当学徒算起,他在印刷和出版行业工作了七十年。曾在上海、昆明、重庆、桂林、烟台、大连等地的印刷厂、书店、报社工作,历二十余年,做过排字工人、校对、编辑和工务主任等;从1943年参加新知书店到1956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并持续到离休以后,历时近五十年,任小说组组长、鲁迅著作编辑室主任等。经手编发《青春之歌》、《平原枪声》等小说作品,主持和参与十四卷本《巴金文集》、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协助童怀周编选、出版了《革命诗抄》和《天安门革命诗文选》。离休以后,主持编辑了二十六卷本《巴金全集》和十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主持和参与编辑了四十卷本《茅盾全集》之中的二十五卷及《瞿秋白文集.文学编》六卷。1987年4月获首届“中国韬奋出版奖”。作为资深编审,他在工作中与众多的作家、学者有通信联系。曾结集出版过《巴金书简——致王仰晨》一书。这里选录了唐、钟敬文、叶圣陶、黄源、赵家璧、楼适夷、杨沫、陈原、萧乾等人致王仰晨的部分书信,用以缅怀逝者,同时从中可以折射出这位老编辑的人生一斑。选入的信件按时间顺序排列,由海客甲提供并注释。  相似文献   

16.
《档案天地》总编辑: 我是年逾古稀的一个老记者,现在退休在家。安享盛世晚年。所幸头脑还不糊涂,读书、看报、上网、打字。随“天下之乐而乐”,盼望的是国强民富,常想的是相识相知老人的健在和遗念。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同志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与外甥马文彬的联系保持了几十年.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其它信件都不见了.这里发表的是仅存的7封.其中,前6封是1975年写的,后1封是1976年写的.我们按时间先后编排.信中提到的昌林,姓张,是张闻天的侄子;提到的文奇,姓马,是文彬的弟弟.小红,就是刘小红,刘英的侄女.  相似文献   

18.
老朋友打来电话,要我为《新闻天地》"老记茶馆"写点东西,指名要写采访胡耀邦的稿子。我虽然一口承应了,却一时找不到因几次搬家不知塞在哪里的采访本而无法动笔。时间毕竟过去十三年了,记忆虽然十分清晰,但岁月磨平了细节。我不能凭印象来写伟人的话,希望尽可能精确记忆。终于在盛暑的一个晚上,我翻箱倒柜在一大堆旧资料中找到了想要找的材料,并写下了这篇《桥牌朋友》。 1988年除夕,我从北京学习归来回到长沙,妻子告诉我,副省长俞海潮找了我几次。俞副省长是我的老领导,他在长岭炼油厂当厂长时,我是岳阳化工总厂的新闻干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逝世之际,美国兰登书屋赶印他生前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和平以后》(Beyond Peace),第一批书已于4月27日,也就是尼克松葬礼之日印刷完毕。该书论述美国在冷战以后时代的新计划,并且对目前美国在波斯尼亚和海地的政策提出抨击。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年初,我在赴京向茅盾的儿子韦韬先生征集茅盾档案时,向韦老问起了茅盾印章的相关事情。据我了解,伴随茅盾一生自用的印章约有三四十方,这些印章如能同时随茅盾档案完整地征集进馆,将为后人研究茅盾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韦老说:“父亲的印章前几年我已分别捐赠给了两个纪念馆和有关单位,现在自己只留着父亲最喜欢用、直到辞世前也不离身旁的那一方了,这也是父亲留给我最值得纪念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