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本文从语法功能、语义特点、称数、谦敬功能四个方面对《史记》中的"吾""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描写和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我"、"吾"、"予"在《论语》中不仅有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同时也有语用选择上的差异。语用选择上的差异是具有深层次原因的:根据符号学原理,当一个符号用作另一个符号的能指时,该符号的一些信息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新符号中去;同样的,当一个符号用作另一个符号的所指时,前一个符号的全部内容(所指)必然进入到后一个符号的内容(所指)当中去。也就是说,两个不同的词,因其语音上字形上相同,在词语运用当中,本义词的一些语义特点会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假借词当中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通行版的《老子》一书中,第一人称代词共有两个:“我”和“吾”,它们在数量与使用频率、指称单复数、语法功能和通用性这四个方面存在诸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些异同之处正是研究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庄子》、《左传》等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的人称代词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初步探索出了人称代词使用上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我”与“吾”的区别,是古汉语语法中时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自从王力先生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之后,时有学者加以质疑、商榷、补充和修订。我们认为应当逐一将古代文献中的例句加以索引、统计.然后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确凿的。本文以《论语》为语料,首先进行了索引、统计。然后对照王力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徐松 《语文知识》2006,(2):24-24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中有“我”又有“吾”,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其"在先秦文献<论语>中作代词的具体用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对<论语>中"其"作代词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人称代词繁复,《孟子》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来说明《孟子》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内部诸代词间的关系,同时也对两类代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用"我";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但用到"我",还"我""吾"同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让课堂沸腾起来。而同文异构的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此篇时竟然将板书误写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屡次把课文题目读  相似文献   

14.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5.
李零 《教育文汇》2007,(9):46-48
读《论语》,我的感受是两个宁: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18.
《论语》“便辟”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对此做了辨析,并就“便辟”等相关词语在辞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三”不仅有词的用法,而且有作构词成分的用法,即使是作为词,其用法也各不相同,本对《论语》中的“三”的用法作了一次穷尽性的清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