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多,许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教师越教学生越讨厌作文课,学生越学越觉得作文不好写。以致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自信。为此,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大力实施以解脱作文“课”的限制和“教”的束缚为目标的无痕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习作氛围,使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享受习作的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自由表达”符合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1.启发学生多方向选材。学生作文时,一看到题目往往被某种习惯或心理定势束缚,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不能从广泛的生活素材中选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拓宽思路,启发学生多方向选材,让学生写富有新意的佳作。如指导写《童年的一件趣事》,教师可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方面启发学生回忆:我在什么时候做过有趣的事?从懂事起——六、…  相似文献   

3.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新课标这样说:“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思想在呼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相似文献   

4.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笔者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激发兴趣、指导习作、作文评改入手,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因此缺乏习作的兴趣。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为什么仍旧不能自由地抒写生活,为什么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呢?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影响学生习作快乐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忽视习作兴趣的激发,学生不想写;(2)缺习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会写;(3)脱离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不愿写。  相似文献   

7.
黄冬梅 《黑河教育》2013,(11):36-3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遵循课标的这些要求,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让学生乐意写、自由写到学会写的“三部曲”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表达训练,要强调顺乎儿童天性,遵循表达训练规律。尤其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把这种作文概括为“舒畅作文”。必须注意,让学生自由作文,这里强调的是心态、心理,决非放任自流。学生习作属于教育教学范畴,必须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到了一定的阶段,一般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作文而言,它体现在学生每个习作阶段成功的需要。而要让学生取得习作的成功,首先是教师必须用心地组织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其次要用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习作方法,使其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习作之道:力求以趣导练,解除学生的畏文、厌文心理;注重方法指路,降低习作难度;提供展示舞台,享受作文乐趣。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自由表达”。这就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拨云见日,指点了迷津。如何挣脱作文教学的“镣铐”,让学生习作能“自由舞蹈”呢?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生消极对待作文,生搬硬套,甚至胡编乱造。其主要原因是作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本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使他们乐于表达,自由表述。让作文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育情培思、语言展示、技能操练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唐嗣洪 《课外阅读》2011,(7):292-292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具体步骤上往往是按照“命题——指导——习作——批改——讲评”这一程序严格进行的。这种训练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程序化的作文教学,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其结果导致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神秘感、畏惧感,大多学生的作文也只是为完任务而敷衍了事,作文水平怎么也不能得到提高。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从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就开始写话,引导孩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的写出来,能写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这样可以使孩子真正体验到作文和说话是一回事,从而消除惧怕写作文的心理。另外老师指导作文的程序应由以前的“命题指导、学生习作、老师批改、作后讲评”改为“充实生活、自由写作、互相答辩、自我完善”,让学生如实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心理自然会消除,而且会喜欢上作文。  相似文献   

13.
徐杨静 《语文天地》2009,(12):41-4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柴向阳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生消极对待作文,生搬硬套,甚至胡编乱造。其主要原因是作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本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使他们乐于表达,自由表述。让作文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育情培思、语言展示、技能操练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在引导方法上实现创新 传统作文指导的步骤是“先导后写”。一般的做法是先说说写作的步骤及方法,再读几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写作。这种模式过于强调“章法”,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新课标下的作文指导应注意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拘束的情况下先自由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既“导向”明确,  相似文献   

17.
李燕 《陕西教育》2007,(7):29-30
指导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积累、运用8——习作。 教材分析: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作文,内容范围不限。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2、使学生真正做到自由表达、自主作文。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习作兴趣,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这些新提法。体现了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开阔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学生解除了命题作文给他们带来的某些心理枷锁。如何把新课标要求落实到自己作文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想写、会写、善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开拓新思路.落实“四化”要求.  相似文献   

19.
蒙艳珍 《广西教育》2010,(22):54-55
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多方面不足,如作文教学重指导习作方法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习作内容写“过去时”的多,写现场生成的少。要改变这一现象我认为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迁移现场生成作文的写法,让学生养成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相似文献   

20.
余银妹 《广西教育》2004,(4A):18-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写作能力,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丰富生活,帮助学生开拓习作“源头”,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怎样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