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登在2006年4月11日科技日报上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学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发表在楚天都市报的这篇消息不到600字,通篇展现事实,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一个县级市政府发布的荒唐文件.消息发表第二天,新华社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报道,这个消息瞬间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几天后汉川市政府撤销了<关于倡导公务接待使用"小糊涂仙(神)"系列酒的通知>,并声明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加强整改,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  相似文献   

4.
一家省级报纸的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因为它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结合得天衣无缝,有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5.
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二等奖通讯《上边"极端重要"下面"鸟枪充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山西分会场小记》,是一条特色鲜明的通讯。一、小角度,大主题这篇通讯的成功之处首先来自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2005-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谈到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山西是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10年7月19日一版上的《留白的艺术》一稿,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调研式的评论。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经济区建设是否坚持为科学发展创造新样式的  相似文献   

7.
在传播效果上,呈现事实是一种巨大的沉默力量。虽然只是直观的传达事实,受众在接受事实之后,也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行思考评论。  相似文献   

8.
发表在楚天都市报的这篇消息不到600字,通篇展现事实,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一个县级市政府发布的荒唐文件.消息发表第二天,新华社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报道,这个消息瞬间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几天后汉川市政府撤销了<关于倡导公务接待使用"小糊涂仙(神)"系列酒的通知>,并声明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加强整改,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这篇消息的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记者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08-10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6年4月11日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质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福建日报2010年12月26日2版上的《平潭大开发,共筑两岸人民美好家园》一稿,荣获消息一等奖。这篇消息的成功获奖,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远。"主题"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10月30日揭晓。《传媒观察》2008年第11期刊登的一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13.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5,(11):21-22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2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大众日报》2006年11月24日发表的消息《兖州:两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家省级报纸的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因为它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结合得天衣无缝,有思想深度。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文汇报》2005年11月16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记者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2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6年4月11日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质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北京日报》2004年8月12日上的消息《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在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共同报道《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时,记者童曙泉,经过深入扎实的采访后写成的一篇独家新闻。该报道见报后,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的专题报道、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等转载;北京电视台等做了追踪报道。报道在读者中间产生了良好反响。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也提出了口头表扬。这篇作品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善用观察,成就佳作的经验。有人问科学家:“您的科学成果哪里…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2006年7月28日《温州日报》上的《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三等奖。这是一篇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精品。它有如下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