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时期,墨学盛行,为了维护儒学的地位,孟子对墨学进行了批判和攻击。但是,在对墨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孟子对墨子思想有所继承和吸收。对比《孟子》和《墨子》,我们看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罪战”、“舍生取义”、“众乐独乐”、“社会分工”等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墨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墨子的德育思想相当丰富,“兼爱”是其核心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这种“兼爱”精神的“兼士”。本文试图从“兼爱”的角度来看墨子的德育思想,分析墨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墨子的“久”“宇”定义后世治墨者至为称道 ,认为这是墨子对时间空间完整严密的界说。本文认为不然 ,墨子的“久”“宇”有明显的局限 ,只是时间空间的一个朴素的外延定义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来,孔孟之徒利用《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说过)‘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话,制造谣言,说什么张良怕刘邦杀他,“乃学辟谷”而逃亡了。尊儒反法的死硬派司马光说:“大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刘邦)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韩信)诛夷,肖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张良)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  相似文献   

5.
达流 《职大学报》2010,(3):17-19
对墨子思想进行现代转换,以发现并发挥其当代价值,不能只是从概念名词、思想结论上去探究,那样难免死板和单调,还必须注重从墨子独特而鲜活的个性、传奇的经历等方面来进行把握。墨子具有中国人罕见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征,他的身上充满了相反相成的因素,大雅大俗,大开大合,大爱大恨,大贵大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对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墨子与建筑     
纵观《墨子》及其有关的先秦文献,我们认为对墨子的评价还不够全面,他理应还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家”。为此,我们力图为墨子在建筑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做一个充分的论证,我们对墨子的建筑思想、建筑理论与城市防御武器和城防工程建筑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论述。墨子的几何学理论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和方法,墨子的力学理论是制做和建造的规则和技术,即砌筑的规则和建造房屋的方法。这两大理论为墨子的建筑成就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墨子的军事思想为他的城防工程建筑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7.
墨子和咸锡宪俩人都生活在混乱的时代。墨子强调“兼爱”,把抵制战争、维护和平视为己任。成锡宪强调“种子”的重要性。以宗教的信念,过着献身于为反独裁和实现民主化和为世界和平而斗争的非暴力的生活。墨子认为,如果互相关爱,战争就不会发生,和平就能得以维护。对咸锡宪来说,民众就是耶稣,就是“种子”,就是和平。他不把现实的问题停留在个人的信念上。而是强调在历史中完成和实践的主体性。墨子和成锡宪是在他们所处的状况下,思考什么是为百姓的事并付诸行动的宗教实践家,并且持续坚持变化的意志,能动地去开拓。如今物质丰富了,但很多问题也产生了,价值观的混乱,人性的丧失,阶层间的不和谐导致的矛盾,相对的贫困感等。两人所追求的兼爱、宗教关爱、和平思想等,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使人类走向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影响较大 ,墨家提出的“节葬”、“非儒”、“非命”、“非乐”等观点大都建立在爱民、利民思想基础上 ,历来受到人们的肯定。对于墨子的“非乐”观点 ,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 ,认为墨子的“非乐”是代表了小生产者、私有者阶层的意志。笔者认为评价墨子的“非乐”要探究“非乐”思想产生的根源 ,把“非乐”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 ,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是不被学生重视的一门基础课,然而,它的作用却是非常巨大的。在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尤其是中专生的语文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有所收获,取得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是我们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常常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应当从"激‘趣’"、"攻‘难’"、"求‘实’"三个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0.
墨子(墨翟)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鲁国人,活动于春秋战国之交。墨子生活的时代,是以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为特征的。战争使得劳动群众被迫承受繁重的差役和沉重的赋税,民生痛苦不堪。墨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出来为劳动群众说话的思想家。他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己任,东奔西走,游说诸侯,力图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的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以致于可以和孔子学说相抗衡,史称“儒墨显学”。墨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