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克文 《中国教工》2009,(11):39-39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来到一片草地上坐下来。哲学家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铲挖。有的说……哲学家站起来说:“你们回去,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大家都来了,  相似文献   

2.
一位哲学家把学生们带到旷野中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这旷野上长满了杂草,如果我想将这些杂草全部除掉,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一个学生说:“用铲子可以铲除杂草。”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正在进行着一次智慧之旅——学习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最大的麦穗》。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4.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一文叙述了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游历,个个满腹经纶。归来后哲学家以如何去除杂草为议题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学生们各自发表见解,哲学家让他们按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相聚,哲学家已去世,学生们感悟出这最后一课的真正用意:只  相似文献   

6.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前571—480)、毕达哥拉斯(前580—500),这两位东西方的哲学巨人,他们尽管生活在不同地域,却几乎在同一个时期,提出了"一"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这个思想。他们同期或稍后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乃至他们的追随者们,受到或未受到他们影响的部分哲学家们,其共同之处,也都是一致地将"一"视为万物的本源。在伊斯兰哲学家那里,真主(安拉)就是终极的"一"(1)。试图从伊斯兰的原典文本中找出如此众多的哲学家一致认"一"为本,这一普世价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1.寓言切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段对话,让学生从对话中悟出道理,然后过渡到课堂教学。如《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不妨给学生展示一段哲学家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回答。"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说。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哲学家回答。"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  相似文献   

8.
听了不少课,常常也在思考,现今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才能上出品位,上出好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引领要有"度"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的:师:这位哲学家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是什么内容?(生答:去旷野里除草)  相似文献   

9.
小杰 《小读者》2011,(3):12-12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来到一片草地上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学生们答:"草地上。" 哲学家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 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铲挖;有的说……  相似文献   

10.
行动者“有意忽略做某事”能否作为一种行动,行动哲学家们对此争论不休。不少哲学家反对把它看作一种行动类型,主要理由在于很难说明与之相关的因果效力问题。“有意忽略”中因果效力的解释面临直观上的二难悖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四种主要应对方案,但它们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基于“有意忽略”中事态于行动者的因果依赖关系,可以尝试给出一个因果依赖新方案。因果依赖方案虽然不是从事件因果的角度寻找“有意忽略”的充要条件,但有助于理解“有意忽略”中的因果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们的思维很多时候闪烁出人类智慧最灿烂的光芒,但也有的时候表现的比较让人啼笑皆非。说这话,绝对不是对哲学家们表示出任何的不敬,只是纯粹的就事论事。好比历史上柏拉图学院的先哲们,曾经在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人的本质定义是“双  相似文献   

12.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3)
一位哲学家带着学生去漫游世界,1O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的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最后进城之前,哲学家和学生们在郊外一片草地上坐下,上最后一课。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她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  相似文献   

15.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曾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在穆尔授课期间,维特根斯坦是最令他头疼的学生。维特根斯坦总有问不完的疑问,一个接一个,总是没完没了。常常一堂哲学课会被维特根斯坦的种种疑问搞成了维特根斯坦提出疑问、由穆尔一一解答的答辩课。甚至在休息时间,维特根斯坦也穷追不舍,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卫报》2008年7月2日报道,教育专家日前建议所有年龄段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学习哲学,借此训练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专家们认为除了介绍苏格拉底等伟大哲学家外,教师还能以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领悟诸如公平、道德以及惩罚等抽象哲学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众多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后,哲学家对他的弟子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吧!哲学家问道:“现在你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问道:“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回答:“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道:“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斩草…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土,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  相似文献   

19.
素材:除杂草     
《同学少年》2016,(1):42-43
<正>一个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们游历。一天,他们在旷野中休息,哲学家指着杂草丛生的旷野,问他的学生,如何除掉旷野中的杂草。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用锄头锄,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洒上石灰效果比较好……哲学家说:"我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一年后,我们再回这里来看看。"一年过去了,学生们如约前来,可等了好久,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老师,却看到原来的那一片旷野,如今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李越:在所有的方法中,老师的方法是最辛苦  相似文献   

20.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极其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被西方学者们视为"新左派哲学家",他的著作中以《单向度的人》最负盛名。通过马尔库塞"单向度"的思想引发对我国当前教育各种现状的思考,为中国当代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社会,有着各种规章制度,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防止学生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