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对剥夺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53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相对剥夺感、公正世界信念和人际信任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对剥夺感可负向预测公正世界信念和人际信任,公正世界信念可正向预测人际信任。公正世界信念在相对剥夺感与人际信任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性别可以调节相对剥夺感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人际信任的前半和后半路径,在男性中这一中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探究中医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和人际的关系。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情绪智力量表(WLEI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6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人际三者之间两两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在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要重视医学院校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情绪智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6):155-160
采用Aitken拖延问卷(AP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自尊量表(SES)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自尊、拖延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积极应对、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积极、消极应对两两相关都显著.大学生的消极应对能直接显著地正向预测拖延,而积极应对、自尊水平则能显著地负向预测.自尊水平在大学生的积极、消极的应对策略与其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既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群体的拖延,也能通过自尊的中介变量作用间接影响拖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复原力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扩充复原力的实证研究,为学校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多维度应对方式问卷对武汉26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女生在复原力及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相应量表得分,男女生除了在应对方式求助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应对方式总量表和其他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复原力和应对方式及积极、消极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复原力中的人际协助因子能够正向预测积极应对方式,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能够负向预测消极应对方式。结果表明复原力能够预测应对方式,高校可以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学生复原力水平以改善个体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横断面研究,运用控制圈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控制圈及其个人实力和人际控制两个因子的水平较高,社会政治控制因子的水平一般;(2)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处于较高水平,而消极应对水平一般;(3)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方面,大学生控制圈在身份、城乡两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在性别及专业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4)大学生控制圈与特质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大学生的控制感对其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显著。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控制感和积极应对水平较高,控制感影响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与共情特点对其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的影响,随机抽取无锡大学新生志愿者129例和非志愿者123例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与人际反应指标量表(IRI-C)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志愿者的E分显著高于非志愿者;志愿者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非志愿者;志愿者和非志愿者在IRI-C各分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女性志愿者的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女性志愿者的想象和同情关怀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志愿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与共情特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共情能力不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拥有外向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量表测量法对某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而城乡、专业、年级差异不显著;2)在挫折应对方式上,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专业差异显著,在性别、城乡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上差异显著,在专业、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高—低自我效能感组的大学生在挫折应对的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非常显著,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学校联结在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学校联结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广西74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学校联结与问题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不仅能直接预测问题行为,也能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调节了相对剥夺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留守男生问题行为受到相对剥夺感影响更大。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依恋理论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蔓莉 《科教导刊》2024,(4):142-145
目的:研究心理资本在心理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心理应激反应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通过网络对17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应激反应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现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在心理应激反应和积极应对方式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结论:处于心理应激反应时,心理资本的提高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应对方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方式的关系,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188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专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一般自我效能较高,处于自信心较高水平,其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②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城乡、专业上无显著差异;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科和地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④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⑤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⑥一般自我效能感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比例达19.7%左右,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预测为22.4%,积极应对方式预测为12.8%,消极应对预测则为9.6%。结论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特点及常用应对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程压力是信息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习惯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高应激组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得出结论:信息类高校要指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顺利度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对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消极应对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有实际指导意义。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显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性别、民族和年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和心理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EPQ、SCL-90对高职院校1300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外向性与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一些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心理症状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和精神质与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心理症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得分呈显著负相关,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选取廊坊师范学院和河北工业大学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选用罗特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总体偏高,人际信任无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差异;人际信任与怀疑性和紧张性人格特质有显著正相关,而与稳定性、有恒性、幻想性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合理化挫折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自责、退避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对2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应对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消极应对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人格各维度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人格的外向性、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对积极应对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行事风格还对消极应对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68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讨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态度整体水平低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应对方式趋于采用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应对方式影响显著,且为正向影响;大学生社会态度各因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力不同,不同的因子对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乐观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气质性乐观问卷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积极应对与自尊、乐观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自尊、乐观人格特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乐观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乐观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乐观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9.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93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2)除幻想因子外,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无显著差异;(3)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正性、负性应对方式相关极其显著;(4)自我意识各因子对应付方式各因子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问卷法对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主地区的932名大学生的62项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该地区的大学生面对生活事件时的应对方式依次主要是: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女生比男生更多的采用求助和退避、忍耐等应对方式,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多的采用自责的方式而非贫困生更多的采用求助的方式;随年级的升高应对方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主要采用的是较为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