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法国导演吕克·雅盖执导的动物纪录片《帝企鹅日记》8月在中国上映。这部纪录片在欧美地区放映后评价不错,成为仅次于《华氏911》的历史上第二卖座的纪录片。这个票房纪录不但打破了以往纪录片只在少数艺术院线放映的惯例,成为被最大多数人接受的影片,而且其成绩让众多主流电影都难以企及。为什么一部纪录片能达到如此的辉煌? 观看过此片的观众或许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影片采用了一种行进式的讲述模式,配音者担任的不是普通生物纪录片中生物习性讲解者的角色,而是为影片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张元以《流浪北京》这部片子,给纪录片制作们吹来了一股新风。该片在内容上展现非主流生活方式,形式上多采用长镜头、跟拍、同期声等纪实手法,所营造出的一种空前的真实感,在当时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很多人在回顾历史时,都不约而同地把这部片子看作是“新纪录片运动”的发轫之作。自此以后,像孙增田、吴光、康建宁、蒋樾、段锦川等骁勇健将,纷纷涌现;而“新纪录运动”的精椠佳作如《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彼岸》、《八廓南街16号》、《阴阳》等也是层迭继出,开创出了一个所谓的“新纪录运动”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今年年初,看了一部英国BBC的纪录片,叫<中国学校>.这部片子记录了安徽小城休宁县几所学校的学生生活,从高中、初中到小学,从高考到学校运动会,从春游到班级竞选,从学习尖子生到普通艺术生,白描了中国当代学生的生活点滴,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历史和现状;同时也展现了当地厚重的人文历史.给人感觉这部片子很生活化,真切而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我们曾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拍摄了电视纪录片<激情人生>.我敢说,<激情人生>是一部充满激情和豪情的纪录片,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一定会被主人公于波的激情、豪情以及他对理想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  相似文献   

5.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中国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和发展的书。本书作者方方录访了许多亲身经历中国纪录片事业的当事人,到全国各地搜寻了大量相关的文字和形象资料,经多年努力,写成了这部55万字的专著。现从中摘选的,是有关解放区纪录片的重拍解放战争历程内容,以及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电影厂机器设备与电影人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严格地说纪录片的历史始于1895年法国卢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时,百多年来,从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到格里尔逊的“宜导式”风格,从伊文思的“诗化纪录片”到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纪录片一直蜿蜒曲拆地发展着,不愠不火地生存着。但本文所讨论的纪录片,只是最近十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史,希望能从中摸索规律,领悟本质,探求纪录片的路究竟该怎样走?纪录片在中国电视界的起源标志,目前似乎已有公论,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系列节目《望长城》。记得九十年代初刚刚看到这部片子时,我们顿觉耳目一新,原来电视…  相似文献   

7.
何炜 《新闻前哨》2005,(6):46-47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  相似文献   

8.
曹衍林 《视听界》2012,(4):112-113
电视行业近几年的变化很大,处处可见娱乐节目的欢声笑语。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求真的纪录片更能打动人心。一个节目是否耐人寻味,要看做片子的人是否细心和细腻。师旭平,中国体育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大师,他的每一个片子都是用心在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关于纪录片创作手法的讨论多了起来,纪录片中的采访也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这里所说的“纪录片”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不包括深度报道、专题节目、纪实性栏目等。“采访”是指拍摄者直接向被拍摄者提问,并将这些素材编进片子里,这种采访我称它是“提问采访”,以区别于新闻学上广义的“采访”。至于拍摄者深入生活,了解情况,做案头准备等,这些活动毫无疑问是必需的。这里要讨论的是:在纪录片中,编导能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回家》在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最佳纪录片自然科技类“金熊猫奖”.《回家》讲述是一只名叫“高高”的大熊猫因病被人们收养,在保护区管理所和人们相处了两年以后.于95年春天放归大自然的故事.在电视节上,有国际评委认为,这部片子“以独特的视角,拍出了一个很温馨的故事,令人感动.”有人问我,是怎样想到要拍这么一部片子的呢?  相似文献   

11.
刘朝晖 《军事记者》2013,(10):33-34
《因为爱着你的爱》,这部片子,前不久刚获得第七届"纪录中国"三等奖。回想起来,我跟这部片子还是很有缘分的,首先这部片子的主角同我是江苏老乡,老俩口是江苏连云港赣榆人,我是江苏淮安人,我们离得还是很近的,他们讲的话,不用打字幕我都能听得懂,另外一个缘分是他们这支部队竟然就组建于我生长的故土———江苏的淮安。再回想起刚剪完这部片子还没有播出时,请友人先一睹为快,友人看着看着脸上竟然还露出了笑容,心中顿时有了一种释然。  相似文献   

12.
从美学上来说,节奏应该是属于形式规律范畴的,而和谐则是节奏的最高美学境界。每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它通过视听形象的变化来体现纪录片的韵律。并以此影响和制约整个片子的脉络,发挥其独有的艺术功效。决定纪录片节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性质而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是内容。客观世界生活的流动,即片子中事件、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其节奏的松紧张弛。  相似文献   

13.
近日,连续参加了几次外商购片活动,感触颇深:有一个国家的节目制片人带着100万美金来中国选购纪录片。可是在中国转了半个月,仅选了7部片子,问起原因:看不懂。再深入探完,对方说“好像中国纪录片都是一个风格,解说词特别少”。  相似文献   

14.
徐展 《声屏世界》2013,(1):46-48
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似乎都处在一种困局之中,为数不多的几家电视纪录片频道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随着纪录片与新媒体联姻的不断探索和尝试,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也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跨媒体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中国影片《大家庭》被大会授予最佳纪录片的荣誉。评审团认为:“这部杰出的影片极好地展示了现代纪录片的风格,也就是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故事性的表现手法。本片的叙述方式清晰、真实而且朴实,片中的主人公虽然各自性格和目的互相冲突碰撞,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纪录片的市场现状和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 《现代传播》2005,(1):131-133
一般来说, 中国纪录片的生存方式有两种: 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生存其主体是各级电视台和其它国家宣传机构。由于这类机构的投资主体是国家, 生产的第一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宣传, 既然没有经济回报的主观要求, 客观上就很难产生利润。体制内生产的纪录片的出口基本上是电视台播出, 属于一次性消费, 盈利模式也比较单一。  体制外纪录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独立纪录片。它的生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制作人的生存策略和文化姿态, “所谓地下、边缘、民间的身份, 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文化立场, 而是带有某种不得已或‘反抗后被招安…  相似文献   

17.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知名导演、制片、编剧柯文思说:"本片抛出了一个已成为全球问题的话题.当我们从越来越长寿的生命中受益时,也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的精神状况跟不上身体状况.这种令人心碎的情感旅程进入一种需要密切观察的状态时,教会我们所有的人,要相信坚持和爱的力量,相信夫妻关系可以经得住最艰难的考验."当然更应该感谢的是这部纪录片的两位主人公——我的叔公树锋和叔婆味芳,是他们的爱触动我们想做这部纪录片,是他们的爱成就了这部纪录片,也是他们的爱让更多的人拥有和传播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赵莉 《记者摇篮》2014,(1):56-57
《浩气永存》是本溪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通过介绍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讴歌民族气魄,弘扬抗联精神,激发爱国热情。这部纪录片既要真实地还原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战斗史,记录抗联战士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同时还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巧妙地蕴含于片子之中。最初我是被鲜活的解说词深深吸引了,这样一个好的题材,如果剪辑组  相似文献   

19.
吴天丽 《视听》2016,(6):62-63
采访是一部纪录片的奠基石,是整部纪录片的心脏。对于人物专题片来说,采访的质量会严重影响整部片子的成败。本文从纪录片的采访入手简单论述人物类纪录片在采访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人人都可以当拍客的时代,许多影视片、特别是电视作品,只是浮光一现,风过无痕。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既叫好又叫座,这是一部成功运用故事细节提升电视纪实片影响力的典范。通过故事细节,反映了中国人当下的真实生活,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与多元,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和感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