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议科学思想     
强亦忠 《科协论坛》2006,21(8):24-25
对于科学思想的定义和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刘大椿先生在《走近新科技丛书》总序中写道:“所谓科学思想,简单地讲就是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想观念,正是它的存在赋予科学活动以意义。科学思想来自科学实践,又反过来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既是科学活动的结晶,又是科学活动的灵魂。如果没有科学思想,科学实事本身是不会凸现出具有规律性的意义的,如果没有科学思想作红线,再多的科学知识也不过是一些档材料,缺少灵魂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公众理解科学的宗旨是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增加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国家的竞争力和繁荣。但在发展历程中,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中出现了很多与其宗旨相矛盾的地方。对这些矛盾进行了总结,并对矛盾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之间的合作时常被推崇为一种突破而不是惯例。科学史学家有时把他们自己局限于严格叙述性地积累过去科学的详尽史料,而在逻辑实证论影响下的科学哲学家们,则时常鼓吹一种与价值无关、与历史无关的科学模式:所谓“无关”,确实是除了逻辑工具和语义学之外,几乎与一切东西无关。近年来,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发现日益增多的哲学家在考察各门科学中的历史案例,以便揭示科学推理的结构,并按照在历史过程中实际呈现的那样来理解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关佳 《科学生活》2010,(11):1-1
<正>根据最近的统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众所周知,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邱均平  嵇丽 《科研管理》2003,24(4):22-28
本文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评价功能和机理、评价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美国SCI在我国科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SCI,从而对SCI的科学评价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促进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科学家形象的研究都局限在整体形象方面,对各项指标缺乏深入分析。以层次分析法研究各项指标权重,从而得出,科学象征指标所占权重最大,视觉形象权重很小,科学活动、形象等客观性指标权重很大。这意味着1)公众通过科学产品认知科学;2)公众对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了解;3)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当客观。对此,在科学传播中应坚持去功利化、丰富科学家主体形象、加入社会语境等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皓昶  张作民 《今日科苑》2007,(13):115-121
前言科学的发展,使很多自然现象得到了可为人类接受的解释,但对科学未能完全论证的东西,往往应用"人创之神"看作是万能的创世主,这样一来,既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也陷入了最终为"不可知论"的  相似文献   

8.
薛荣慧 《今日科苑》2009,(23):177-177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标要求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就要多层次了解学生,多角度开放学生,多方面接受学生,多元化评价学生,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科学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9.
<正>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回望过去,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日益呈现出既分化又整合的特征,其社会的功能亦愈加强大。当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正向着整体化方向演化和发展,了解科学的整体化特征无论对建构科学体系,把握科学发展方向还是充分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要求学生了解物理学及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正确的科学素质,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13-17世纪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13-15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16-17世纪,随着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关于"上帝、自然与人"的观念,新科学的产生与中世纪的守旧势力和宗教权威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引发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第一次交锋.然而宗教与科学的接触,又使双方都向前迈进了一步科学在新教中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宗教也吸收了科学的成果,去除了芜杂的东西,变得精纯.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晨 《科学大众》2013,(5):93-94
科学教育是儿童成长经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让每一位是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对于儿童,我们真正了解了多少?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特性,了解了多少?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去看待儿童,因而以儿童的立场来理解科学,显得尤为重要了,理解儿童,理解儿童眼中的"科学"。亲近儿童,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贴近儿童,让孩子们学会探究;走近儿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品质,以儿童的角度审视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会让我们有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正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活生生的科学文化.当代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最大局限和偏颇在于,对科学仅仅做了形而下的解读,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科学的文化意蕴.站在文化论的高度来研究科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超越狭隘的科学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11月17日,本刊记者王珏、张岩就科学道德与科学责任的问题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先生。现将林先生的讲话内容整理如下。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目前比较关注的科学道德问题?  林先生:我只能从数学方面来讲讲数学的道德问题以及它对社会的负影响。  数学是与大众和社会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就小学数学来说,男女老少都会用到。最简单的,买东西时,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算术;农民配农药就要用到百分比。生活中处处都能碰到。说到中学数学,同样对社会非常重要。我常举的一个例子是:测量一颗树的高度。有人会觉得奇怪,树的高度怎么测呢…  相似文献   

17.
精神不仅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它更是一种力量,它要规范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一种民族精神还要振奋人们的行为,它要使自己民族的成员,在行为上更积极、更上进、更有效用。科学精神就是贯穿于人们科学活动之中的内驱力和灵魂。科学精神也应该是一种力量。科学精神要能规范和影响人们的行为,要能振奋人们的行为,从而使自己民族的科学发展超过其他民族。从这一点出发,从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我们所最欠缺、因而最需要、最应该着重强调的科学精神,当属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至上的价值观,二是献身科学的敬业心。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史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促进科学史的发展,加强对科学编史学的探索是必要的。库恩引入范式的概念说明了科学的革命发展模式,其科学发展理论为科学编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方法。外史研究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真正受到重视和发展。历史发展证明,仅有内史或是外史都不利于我们真正了解科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只有内外史的结合才会有助于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才会有助于我们对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科技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科学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科学素质包括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把握,更体现了对科学精神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献身精神,以及辩证的、开放的、多维的思维方式。我们简单地理解国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20.
很多科技发达国家都将科学传播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公众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欧盟框架计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增进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结合:设置独立的科学传播板块和在非科学传播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本研究通过对欧盟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重大科研项目中开展科学传播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