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我国民俗学研究日趋繁荣,研究具体民俗事象和民俗学基本理论的论著硕果累累。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理论民俗学专著,作者围绕着“民”和“俗”,博引中外,就“民俗”的概念做了充分的探讨,尤其通过引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把民俗定位在“生活世界”,来说明民俗学应有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他所倡导的“生活”就是教、学、做合一。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怎样才能体现理论与现实的链接呢?本文从充分利用时政新闻、讨论两难问题、优化课堂氛围、创新作业设计等方面,深入挖掘“鲜活”实材,让思想品德课堂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3.
巧妙告别吵闹日子
曾经有个老人住在乡间幽雅的小屋里,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谁料附近的几个孩子天天在屋外追跑打闹,扰得老人白天黑夜不得清静。老人想了个办法,把屋外的孩子叫了进来,给了每个人5块钱,让他们在屋外尽情地大声喧闹,而且谁叫的最响还会再加钱。孩子们闻罢兴奋不已,一溜烟都跑了出去。如此这番几天之后,老人开始减少他们吵闹的“报酬”, 相似文献
4.
5.
6.
世纪之交,怀旧的情绪像傍晚的暮霭悄悄弥漫。人们翻出那些一度遗忘的老照片,怀念来时的路和曾经走在路上的人,还有路两旁的风景。逝去的年代的日日夜夜,在今天,却奇迹般地乘载记忆的快车,穿越时光隧道,一幕幕清晰如昨地呈现。 相似文献
7.
8.
生活即教育,本文从"化学与生活"研究性学习中生活教育的目标、构建研究性学习中生活教育的平台两个方面初步探讨研究性学习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结合,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和用于生活"的理念,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拓展教学时空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鲁滨逊这一崭新的人物形象,精心设置了"算账"的重要主题,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1.
12.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实践是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物理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生活,并且把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把经过加工和改造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3.
14.
15.
你可能发现,当飞驰的火车接近我们时,其汽笛的轰鸣声会非常尖锐刺耳,而当离开我们时汽笛的轰鸣声会一下子低沉下去,汽笛轰鸣声的音调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同样的情况还有疾驶警车的警笛声和赛车的发动机声。这有什么奇怪的吗?难道这里还有什么奥秘吗?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电视台在与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本文以成都电视台第五频道《成都全接触》2006年11月3日至8日新闻节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充分运用民生新闻,抢夺有限的受众资源,成功打造自己的“民生”名片,赢得自己特有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在教学中,笔者强调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设计的庭院里扫除、捡果实、整理的人被称为设计师”。原研哉如此定义设计师。不过,作为名闻全球的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显然和一般的设计师不同。他看到,“这个庭院里有一棵大树,攀上去就会觉得视野开阔。”《设计私语录》一书,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在私语的闪念间,原研哉一边体味设计无处不在的美妙,一边“攀上设计之树”追索设计的木来面目。这是原研哉在中国大陆发表的首本设计随笔集,原文连载于《日本经济新闻》,是他的日常设计观点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