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日报》去年刊登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部分获奖名单,不仅列出作者,还列出责任编辑,让编辑同作者一起“亮相”,这在目前还不多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问世,当然首先是作者精心写作的结果,但编辑从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也不应忽视。且不说作品从修改到定稿,编辑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单是把值得发表的好作品从大量作品中遴选出来,也需要编辑独具慧眼。让编辑同作者一起“亮相”,意味着对编辑工作的肯  相似文献   

2.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3.
在这次“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中被淘汰下来的作品里,有一部分作品经反复阅读,发现其有着很具特色的“得”的,只是由于作者未能很好地将它提炼、总结出来,仅仅泛泛地讲了一下一篇作品的采写过程,便落了个功亏一篑的结局。应征作品《爱有源头情不碣(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从这篇应征作品和作者附来  相似文献   

4.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5.
去年冬,南京《青春》杂志社收到了一篇用现代科学方式研究写作手法的文章。首先接阅稿子的编辑对它“吃不准”,就按该刊的“惯例”,请其他编辑传阅,“会签”。先后有10多位编辑签署了意见,有的赞它“颇有创见”,有的称它“不无道理”,有的则说它“大为悖谬”。编辑们的看法虽异,这篇文章还是刊登了。随后该刊又公布了对它的“会签”意见,热烈地展开了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去年刊登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部分获奖名单,不仅列出作者,还列出责任编辑,让编辑同作者一起“亮相”,这在目前还不多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问世,当然首先是作者精心写作的结果,但编辑从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也不应忽视。且不说作品从修改到定稿,编辑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单是把值得发表的好作品从大量作品中遴选出来,也需要编辑独具慧眼。让  相似文献   

7.
为“一稿多投”说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传媒的发达,一稿多投、多发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著作权法》第32条前款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 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显然,多数编辑是反对“一稿多投”的。编辑在选稿的时候,总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一稿多投”会直接影响到报社和编辑的声誉。读者不可能知道一篇稿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作者,在他的作品获奖以后,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把作品比做水泥柱,而编辑就是水泥柱中的钢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编辑的重要作用。它支撑着水泥柱,却不表露于外界! 可惜,社会上对编辑工作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多。编辑人员,围绕书籍的出版,要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比如,  相似文献   

9.
“我是编辑”——叶至善编辑艺术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鲁 《出版科学》2000,(1):52-54
世界上自从有了“编辑”这一行当,也就有了“编辑学”和“编辑艺术”之说。有人怀疑过它的存在,认为编辑无非是“为人作嫁”而已,一本书的问世与传世,主要靠作者和作品的好坏,至于编辑,不过尽了点分内的、技术性的职责罢了,有何“学”与“术”可言呢!然而从22岁起就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当编辑,一直当了半个多世纪的编辑还“老觉着没做够”的叶至善先生,却并不同意当编辑是“为人作嫁这  相似文献   

10.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已逾12年。其间,我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2400多篇,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1996年,平均每天都有一篇稿件被刊播。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在向我探询上稿“秘诀”时,总是要求我为之介绍认识几位编辑先生。他们满以为我在新闻界结交了不少编辑,所以上起稿来便“路路通”。虽然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编辑认稿不认人,稿件便是介绍信。但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以为我“保守”,不肯帮忙引见编辑,以至产生隔阂。无奈之际,我想到“稿件就是介绍信”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1.
“修面刮胡子”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面刮胡子”,指的是编辑加工。这是刘金先生在《编辑旧事琐忆》一文中提到的比喻。刘金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作风严谨、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他的这篇回忆文章写得亲切生动。其中“‘原稿整理’的教训”一节,提到有人误改“巴金同志”的书稿,读来尤多启迪。确实,如何对待名家的书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书稿是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作者把书稿投寄给出版社,表示了对出版社的信任和期待。因此,无论是名家还是新手,编辑都应该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而名家是“术业  相似文献   

12.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13.
初学写新闻稿时,因文化素质差。新闻知识欠缺,仅仅依靠零星看报学着写,凭一股热情投稿,换来的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记得有个编辑在给一青年作者来信中说过,搞文字工作,要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不行,得慢慢儿来,先写自己能写的。于是我便以“群众呼声”起步,又及时传播各种市场信息,继而发展到采写消息稿,形成了我写稿的“三级跳”。第一跳是以群众利益为主题。反映他们的心声,替他们说话。身在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身同感受,写这类稿常常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于是便有一篇篇反映群众心声的篇章公诸于电台、报刊。从我发表的篇目看,25%的稿子都是反映这方面的。有呼吁架有线广播  相似文献   

14.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15.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6.
每每见到报纸上署了三五个作者名字的新闻、通讯(更有甚者,一张新闻照片竟也署了几个作者,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合作共同拍“摄”的),总是疑虑重重。新闻界不是每年都评选好新闻吗?倘若这样的作品被评为“上乘”,试问,哪位作者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呢?倘若这篇作品出了大差错,又试问,哪位作者应当受到谴责和负“文  相似文献   

17.
黄育举 《青年记者》2016,(35):38-39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淮安日报社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报社的编辑记者走向基层一线,写出一篇篇“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作品.同时,锤炼了作风,锻炼了队伍,改进了文风,“短、实、新”之风扑面而来.目前,淮安日报社“走转改”活动步入“新常态”.  相似文献   

18.
按照税务总局文件,编辑记者的稿费计入“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编辑记者被排除在从本单位取得“稿酬所得”的纳税主体之外。这,合法吗?合理吗?朋友发现,和以前相比,最近几个月工资条上“扣税”一栏数字高了不少。去问单位财务室,得到答复是:“你每月拿那么多稿费,多交点税不应该吗?” 这几个月,朋友稿费确实比较多。今年开始,他负责一个评论栏目的编辑工作。有时来稿不理想,他要“亲自”写,常常熬到深夜。“稿费是拿了一些,但都是辛苦钱。每月3000多元稿费,比以前多扣将近一千块钱的税,扣掉差不多1/4。等于说,每4篇稿子中,就有一篇是替国家写的。  相似文献   

19.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一分钟小说”,大多在千字以内,最短的仅六百余字,分把钟可读完。不少作家、业余作者和读者对“一分钟小说”很感兴趣,热情支持。“一分钟小说”出世以后,来信、来稿激增。最初两个月内,晚报副刊平均每天收到的小说作品30篇,每月有八、九百件之多。这些作品,有的来自知名作家,大多出自业余作者之手,有相当数量是“处女作”。北京晚报复刊后的8个月内(截至10月中旬),共发表“一分钟小说”39篇。其中以四、五月份刊发较多,平均每星期超过两篇。许多读者来信希望多发这类作品。有的读者说:“‘一分钟小说’的生活气息浓厚,在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