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正是诸种化心理结构,促成了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4.
涂文晖 《文教资料》2009,(26):10-12
作为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作家,丁玲的一生坎坷多难,她性格中的核心部分是"倔强".本文回顾了她的创作历程,从作品的角度分析了其倔强的内涵,并指出新世纪丁玲对我们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章从梳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脉络入手,重点分析其早期代表性小说,论证丁玲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及其转机。  相似文献   

6.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7.
【靓丽的风景线】在群星璀璨的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萧红、林徽因、冰心、张爱玲、庐隐、丁玲、杨沫、三毛……她们性格各异,作品异彩纷呈。她们的创作功在当代,她们对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初的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交织在丁玲身上的性另4意识、知识分子意识和革命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顶峰,丁玲陷入深刻的自我斗争之中,它汇成了丁玲强烈的创作冲动。《秋收的一天》和《夜》呈现出作者自我斗争的矛盾心态,以及通过自我说服自我放弃以获得澄明、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都是描写残酷的敌我战争的现实主义作品,经历生活的重重变故和苦难,她已经是一位现实主义革命作家。但是,一个作家的经历固然重要,而性格,才是决定作品具有独特的作家自我风格的要素。丁玲就是一个乐观浪漫的人,她延安时期的作品,虽然是描写革命,但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她的浪漫主义情结,尽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性格进行创作,但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都有其浪漫主义性格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在丁玲的创作中,早期通过批判男性、否定男性来彰显自己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到了后期则通过认可男性、肯定男性来超越自身的性别意识,这一发展轨迹与其生命中的男性影响是分不开的。丁玲的父亲、瞿秋白、胡也频、冯雪峰、冯达、毛泽东、周扬等男性对丁玲思想与创作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可以达到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作家创作个性的主要方面。通过对丁玲建国前创作的几部小说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丁玲创作的风格特征及其由细腻向宏大的发展变化,从而使我们对她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丁玲早期创作中的新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丁玲早期“莎菲型”人物形象的人生实质进行了全面论述,避免了以往丁玲研究中的社会批评模式,力图真实而深入地发掘出丁玲早期创作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现状进行了多侧面评述,指出学术界对丁玲的艺术个性、创作成败和在新文学的艺术地位应作进一步争鸣。  相似文献   

15.
以丁玲的三篇小说为切入点。阐明了丁玲创作包含的双重矛盾源自其身份转换期间的矛盾状态,而这种转换对丁玲而言,是自觉的,是她向一个主流作家迈进的必然状态。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教训和“文革”后的处境。使丁玲晚年的创作心态变得复杂而又矛盾。矛盾的创作心态使丁玲晚年的作品呈现了外在表现和内在价值不一致的现象。其作品外在表现为政治性的面目,内在价值却表现为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执着关注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宗派主义的强烈反抗。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激情与矛盾:丁玲创作的思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的作品饱含着激情和矛盾。她创作的思维特点交织在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之中,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满带情感的经验型思维,二是求新与生活积累的矛盾,三是政治意识与审美个性的矛盾。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探讨丁玲创作的思维特点,对正确理解丁玲及其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地论述和评价了丁玲晚年的思想和创作:丁玲思想上的战士的本色;以《杜晚香》,《在严寒的日子里》和《风雪人间》,《魍魉世界》,《访美散记》为代表的小说和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并对作者所认为的丁玲晚年的思想和创作未能得到应有的,充分的评价提出个人的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学是从翻译,借鉴欧美学开始的,现代学史上许多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国学的影响。丁玲早期创作就受到拜伦浪漫主义和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本对这种影响关系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从历史背景,作家的个性气质及其化底蕴等方面深入地分析了丁玲对拜伦和乔伊斯选择性接受的原因,从而阐明了丁玲早期创作与外国学及基本土化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