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自觉时代"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鲁迅提出的“学的自觉时代”追本溯源,按迹寻踪的作了翔实的回顾。通过“摆脱巫化的束譬”“誓脱人的垄断”“注入市民精神”的论述,引出中国学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学的自觉时代的结论。并且由此而引发中国学史分期划段的新议论,主张分四个时期、划成十三段。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古代的学自觉意识启蒙于屈原、宋玉,开端于汉大赋的创作,汉赋的出现标志着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觉地发挥学的社会功用,使学为社会服务;汉赋与经、史、哲分家,成为独立的学作品,有一定的创作理论,有些辞赋家终身以辞赋创作为业,形成了一批专业作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9):67-76
海外汉学与研究海外汉学是相辅相成的两类问题域。前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他者"视角对中国资源进行重译新解,后者对本土与海外的研究差异与影响进行辩证反思。本土模式和海外模式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都充满争议,这些争议集中在文学生产、传播及接受环节中,主要表现为研究立场的文化自觉、传播形态的单向与多元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接受心态改变三个方面。面对强势的西方理论资源,中外研究只有合力共谋才能继续深化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才能促进中西两重语境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陈仲庚是一个典型的湘南汉子,诚恳、淳厚而有韧性。2000年,他到我们所进修博士课程,由我做指导老师,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其用功。陈仲庚的工作效率经常令我吃惊,他不断地拿出一篇又一篇的论文给我,我提出一些意见,他立即修改,大刀阔斧,毫不迟疑。有时数天之内就几易其稿,让我都有些招架不住。他的学业水平在某些方面相当不错,应该是高出于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不少,例如在古典文化、地方志方面。当然,也可能是生长于楚文化的地域环境的缘故,他对楚文化源流的理解把握就相当出色。在这方面我就不敢好为人师。我对他的建议是多读点…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文化自觉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主题,也是赋予课程价值生成的时代心声。在多元文化博弈格局下,理性审视文化自觉的实然样态,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认同迷茫、文化信仰缺失和文化价值观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课程价值生成缺乏中国表达。当前,课程价值生成应从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上找准引领力,从文化信仰的实践策略上形成公信力,从文化会通的实践路径上构建共生力,全方位诠释课程价值生成的中国表达,以期增强课程改革的真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增强现代意识,是当下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目前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文学教育中现代意识的探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整体意识,建立学科的坐标系,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努力使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人;三是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以适应和应付急剧变化的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1.
魏晋文学作家中,安徽籍作家不论是从精神自由的倡导,还是从以情纬文、慷慨悲凉、文风清俊通脱等创作风格的形成都对改变当时社会文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后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个民族及其文化都面临严峻的世界性挑战与机遇。由于自孔子儒家起,中国文化就树立起明确的民族性特征与主体自觉意识,几千年来借以成功地应对每一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其中包括外来文化的入侵冲击,并能始终不失本民族文化的主体自觉地位。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日,这仍是中国将成功应对各种文化冲击与融合的文化精神根据,也是中国仍将自立于多变的现代世界文化格局之中的历史信念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之治"的成功厚植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始终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积淀,并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动力和支撑.在"中国之治"的实践进程中,形成了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坚持理性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开放性与引领性相统一的文化发展理路.未来,推动"中国之治"的现代化进程要...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及其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受到激烈的批判,被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标签,并长期受到文学史的排斥。当今的学术界对他的讨论早已超越了"雅俗之辨",张恨水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史的贡献也逐渐被历史地凸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张恨水及其创作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化文学之间的桥梁。正是由于这一桥梁的存在,才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新与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宗教化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小说宗教内涵本身的混杂与研究中指向单一的矛盾;宗教化自身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与小说研究中共时与历时的分裂之间的矛盾;宗教化的博大精深与小说研究中妄下断语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几个难点,才不至于进入误区。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灌输文学史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求。要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可以将文学史当做一幅"地图",教师充当"导游",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景",获得对作家、作品鲜活而独特的感性体验。同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文学史"地图",而是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充当作家作品与学生的"中介",用自己的"人生"去激活学生的"人生",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既"为艺术"又"为人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10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杨剑龙先生的《后新时期文学与文化论》,展示了他近十年间对当代文学发展的阅读与思考。这是他《文化的震撼与心灵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论》一著的姊妹篇。翻阅厚厚的两本书,不由得对剑龙先生的文学史眼光与当代批评意识赞叹,对其勤奋耕耘、敏锐的识见与准确的把握深为钦服。  相似文献   

18.
王长华教授主编的<河北文学通史>(下简称<通史>),2009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卷共7册,270万字.分别为先秦至唐代卷、宋代至清末卷、近现代卷、当代卷.这是第一部全面梳理、研究河北文学的通贯性著作,更是深入结合正史文献、新发现民间资料和当代研究成果来描绘、研究河北文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道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本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但文学与道德又是一个常说常新却难以穷尽的话题。近年来,文学创作表现道德呈现多样化,文学研究界围绕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争鸣与探讨。可以说,文学与道德的紧密与广阔程度不等的各种关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这些成果对于理解20世纪以来文学发展状况与社会道德变迁,以及全面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已有研究成果不少,也不乏精彩篇章或者著作问世,但是有意识将文学与道德的互动作为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20.
朱谦之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以"真情之流"这一概念作为理论起点,重新定义"音乐""纯文学"的概念,以树立起"文学随音乐而演进,音乐又随文学而嬗变"的史观。该建构,本质上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中为白话文学寻找更正确的发展方向,借音乐的表达形式激活文学的"直觉性",使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