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创立的洪州宗的重要禅学思想,是禅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以南泉普愿禅师及其弟子赵州从谂禅师、长沙景岑禅师为代表的南泉法系是洪州宗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继承与发展马祖道一禅师"平常心是道"思想的主要力量。"平常心是道"思想经历了马祖道一的创立、南泉普愿的纯化、赵州从谂与长沙景岑等禅师生活化运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马祖的禅学地位得自于了所独立的洪州禅系及其禅学思想。“触类是道”是马祖禅学的基本特色,而“平常心是道”则是其禅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马祖创建了顺乎自然的生活禅的禅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主要流布于我国南方山区。到了南岳怀让门下的马祖道一时期,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形成了一个禅学中心,具有自己的法嗣与特色,史称洪州派或江西禅。到了宋代,江西文人辈出,且均与洪州禅有瓜葛。黄庭坚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自诩是“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写真自赞》),人称他为“情如维摩诘,而欠散花之天女;心如赤头璨,而著折角之幅巾,”南宋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卷十七将他列为南岳临济门下洪州黄龙慧南法嗣,称之为“居士”。对于这样一个服膺禅宗的大诗人,有必要对他的禅学源流,思想中的禅学成份,作一番疏理探讨,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诗词文,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及其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宝库。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不仅是禅宗禅学思想的纲骨,而且是禅宗美学思想的纲骨。这个命题把“道”(禅)、“心”、“悟”等重要范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禅宗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展示出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的丰富内容。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史就是这些重要范畴不断发展、演变从而使生命美学不断丰富、变化的历史。在中国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发展史上,马祖道一所创立的洪州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关于物与空间的现实迷信及由此形成的生存方式使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顽症——空间焦虑症越演越烈.对现代人的这种心理焦虑症,洪州禅学有神奇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长沙景岑在我国佛教文化史上是位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的人物,但是研究者甚少。从长沙景岑禅学命题看,其主要特点和影响有以下方面:强调佛身乃是人身,不离现实世界求佛,佛不在世外,人佛无异;深化了“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提出“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乃真修行;景岑继承了前辈的般若空的思想,并把这种般若空更进一步推到更高的境界——“无佛亦无人”,彻底扫除学人的一切念头。因此,本文认为景岑秉承师祖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学风范,继续慧能的“顿悟”宗风,在身体力行中使其得到发扬先大,推陈出新,使禅宗更进一步人性化、生活化、世俗化、大众化,本文对推进南泉普愿禅师佛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以及了解我国佛文化演变史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勰虚静说是指作家创作构思的一种理想状态,直接导源于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因为前者与后者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刘勰生活在禅法风行的南朝,他修习且重视禅学,《文心雕龙》虚静说是刘勰吸取了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之后的创造。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它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静观修行解脱之法,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老庄道家的静观思想。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通过影响中国佛教禅学静观而影响刘勰的虚静说。因此,《文心雕龙》虚静说直接的近源是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间接的远源是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当代的著名哲学家和文化民族主义者,方东美是站在欣赏、认同的立场阐释中国佛学的。方东美把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尤其是华严宗哲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和论说范围,对它们的基本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和分析。研究方东美的中国佛学观,有助于我们把握港台哲学家研究中国佛学的特点,也有助于深化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格物致知”在朱子和王阳明的思想脉络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然而,他们却对这个命题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阐释:前者开出的是“即物穷理”的思想进路,而后者则代表了“致良知”的思考立场。这种差异实质上反映了理学和心学在本体预设、认识论以及修养功夫论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格物致知”在朱子和王阳明的思想脉络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然而,他们却对这个命题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阐释:前者开出的是“即物穷理”的思想进路,而后者则代表了“致良知”的思考立场。这种差异实质上反映了理学和心学在本体预设、认识论以及修养功夫论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念焦虑症是现代人普遍罹患的一种心理病症,现代西方医学对此并无深刻认识亦无治疗良策。中国古代的洪州禅学对价值观念焦虑症确有超前的深刻认知和标本兼治的良策。  相似文献   

12.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张说是北宗禅的修习者,也是将北宗禅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的实践者和提倡者,表现在文学上,即是对诗歌内容的"禅理"和诗歌情感的力度与蕴藉特点都有着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 ,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 ,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佛性问题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牛头禅与慧能禅在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上存有重大的分歧。牛头宗秉持其虚空即道的理念,主张无情有佛性;而慧能禅则坚持以人为本,主张“无情无佛种”,否认无情有佛性。两者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哲学对佛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多学者研究认为,韩贞是先信佛后弃佛从儒的,通过史料的梳理和研究,可发现韩贞尽管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一生并没有离开佛道的影响。特别是师从王襞之后,韩贞受其影响,不仅佛道情结更重,其所修之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当然这种禅主要是哑禅。  相似文献   

17.
众生皆具佛性,去尘止妄,则自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之见性,即是体悟、觉知能够创造一切、明了一切的能或能力。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其每一部佛经都是通向开悟见性的一个法门。中国禅宗的前五代祖师,是真正见性之禅师,而六祖及其以后的禅师,并没有完全证悟。尤其六祖后世一些弟子,还在执滞于空中。中国八宗之中,净土宗不能见性,天台宗尚未见性,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均可见性。今人习禅,应以佛经教义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的天台宗,作为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其佛宗思想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之后建立起来的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而且其用于各种仪轨的佛教音乐也对其他宗派的仪轨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天台宗佛教音乐所形成的宗教、历史、社会背景等以及佛教音乐的特征对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佛乐文化进行初步探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唐时期,僧俗两界思想上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禅宗尤其是以马祖道一创立的洪州宗禅思想,如“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不费心力作佛去”的理论,使得洪州宗在此期迅猛发展,为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接受。这些理论正好迎合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即既要坚守儒家治世的原则,又能保持自我独立人格。其中以白居易和权德舆最为典型,本为试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珽、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