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论证基础医学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身经验及对其他有经验的高职类学校老师的交流,讨论基础医学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作用。结论:基础医学不牢固,临床知识的运用将失去支撑点,所以基础医学对高职护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高职护理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构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根本的高职护理教育新体系,培养适应护理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于2011年3-6月根据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从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角度等,对省内外23所医疗机构的护理专业发展、人力资源配置、护生在校期间课程设置、护理人员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及实习护生反馈意见等内容进行调查,以期为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社会需求与岗位设置为导向,调查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需求现状,反哺教学,培育满足于临床现行发展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福建省多所医疗机构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结果:预计未来五年内三级医院有37.99%,二级医院有47.05%,一级医院有66.66%的可能仍将增员高职护士,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需求量仍存在缺口,高职护士就业趋于基层化。结论:虽然护士需求量大,但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并建议在教学培养中着重加强课程设置及岗前规范化培养。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75):185-186
为适应现代医学与护理的发展,提高湖北中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办学水平和护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根据临床对护理人员的需要培养满足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以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为基础,并采用其他多种方法,对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整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高职《母婴护理》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病例讨论、加强技能培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就其优点、不足和需要注意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缩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体现出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这一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邵阿末  张英 《成才之路》2012,(22):11-11
正如何巩固和发挥学校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其创新和发展潜能,是学校在转型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掌握毕业生上岗后工作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生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我校在课程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校于2003年首次招收了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高职生,为了解培养的护理高职毕业生是否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对高级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三年高职护理大专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毕业就业意向调查.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护理学院01级、02级、03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288名(年龄19~23岁,均为女性)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在校大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从事护理事业的思想不稳固;部分学生心存顾虑和困惑。结论: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热爱护理专业和献身神圣的护士职业。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江西省与护理有关的医疗机构、中职学校及毕业生的调研、分析,提出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建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以项目教材为载体,设计教学系统;以医疗机构实践为切入,建设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9.
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使护理专业学生在下临床实习之前,在校内得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学院从建设理念、方案论证、设备采购、氛围布局、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实施,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获得一定的"临床经验",体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学校化"的职教战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经济模式下,国家提倡培养大量的高职类人才,而高职护理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高职护理人才,必须认识到当前高职护理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本文从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职护理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为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在高职教育迅速发辰的今天,高职院校更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笔者通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孚、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及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浅析高职护理内科学的讲授。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05-106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教育行业已经与计算机技术有密切联系,微课教学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护理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重,高职成人学校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后期学习难度较大。基于此需将微课作为辅助教学方式在高职护理教学中展开应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微课作为辅助教学方式在高职护理教学中得作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之目的:了解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见习中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临床见习效果奠定基础。之方式:采用自行编制问卷对125名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情况进行调查。之结果:带教老师维度、学生维度、组织维度都与临床见习效果呈现显著性正相关性。横向比较来看,组织维度对见习效果之间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老师维度的影响,学生本身的影响最小。之结论:目前该文作者所在学校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临床见习效果较好,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于利伟 《考试周刊》2015,(40):161-162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中高职分段培养)是衔接中职与高职,推进中高职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襄阳市各级医院开展护理人才需求调研,了解襄阳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及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认知与需求。就襄阳市开设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高职院校设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强国"的战略格局下,护理专业文化建设中课程文化已成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认识课程文化的内涵与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基础上,针对其建设现状,结合职业教育特色、护理专业特点、与临床护理文化的对接点,从"一个原则、两个角度、三个层次"确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结构体系,通过全面覆盖与各自分工、全程延伸与阶段建设构建课程文化的四个维度,确定教材、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等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点载体,制定考核标准保障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持续性发展,从而形成高职护理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职业能力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关注,护理学生的培养正在走上规模化。作为护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正成为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将护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连接,使得护生学校学习后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成为护理临床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教学改革推广过程引入项目教学法改革思路,为"外科护理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文章通过对"外科护理学"项目教学法改革的总结,为以后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方法的推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和输出技术技能型护理人员的新型培养模式,将医院对岗位需求和学校教育优势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过程和考核评价等具体环节,可有效地培养和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体现人性化护理的高职护理实训中心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性化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是至关重要,为了使高职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性化护理,探讨护理实训中心建设中如何加强护生人性化护理理念,营造实训的人文环境,增强教师人文意识,用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指导护理实训,加强护生的礼仪规范、沟通技巧、操作技能训练,改革操作项目的考核标准等进行一系列体现人性化的高职护理实训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育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规模发展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应该更加注重内涵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的内涵发展即是着力于提升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质量为主的发展,而教学质量的发展归根结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提高护理专业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势在必行,教师不是生而为师的,一个好的专业教师的成长需要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学校的不断培养,如何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到提升我国护理教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设计等方面均以职业需求为基础,确保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育要充分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强调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点,本文就"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特点进行阐述,并探讨该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应用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