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南星是明代后期"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以高风亮节著称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明代后期少有知名的散曲家。虽然他的散曲流传于世的并不多,但反映了他的思想轨迹和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颂》五篇的作年问题,在先秦时代本无歧议。汉代以后,《诗》说纷纭。荦荦大宗者有《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四家,另尚有若干家为后世不传者。诸家持论不同,关于《商颂》五篇产生的年代也发生了歧说。或以为产生于商代,或以为产生于春秋。近代更有作于"宗周中叶"等说,诸说纷纭,莫衷  相似文献   

3.
潮州歌,或称潮州歌文,也有人称为潮州俗曲,是流行于广东省旧潮州府属九县和邻近一带潮州语区域地方的一种古老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由于种种原因,潮州歌一直未被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所重视,古籍文献研究人员对传世的潮州歌印本也多不屑一顾,因而少见叙及,各家官私书目中也颇难获见一二,致使这类印本沉睡大库之中,无人知晓。最近笔者在整理天津图馆书普通线装书时从中检出潮州歌印本123种,126部,  相似文献   

4.
位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一生创作的散曲有二百余首,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天净沙·秋思》和《双调·夜行船·秋思》,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这两首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的散曲,来窥探马致远的创作特色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5.
土家摆手舞     
摆 手 舞 是 土 家 族 最 有 影 响 的 大 型歌 舞 ,歌 随 舞 而 生 ,舞 随 歌 得 名 。《后 汉书 》 称 摆 手 舞 起 源 于 古 代 的 巴 渝 舞 。《晋 书·乐 志 》 认 为 舞 曲 四 篇 中 就 “矛渝 ”、“弩 渝 ”是 离 不 开 武 器 的 ,故 为 古代 一 种 战 舞 。 巴 人 跟 随 周 武 王 伐 纣 ,“歌 舞 以 凌 , 殷 兵 大 溃 ”; 秦 末 刘 邦 反秦 ,巴 人 以 巴 渝 舞 勇 挫 秦 兵 ;明 嘉 靖 年间 土 司 兵 抗 倭 寇 ,大 跳 摆 手 舞 ,乘 倭 不备 ,大 败 倭 寇 。 后 来 ,这 种 兵 战 舞 蹈 逐渐 演 变 成 土 家 祭 祀 文 化 活 动 , 各 …  相似文献   

6.
谢伯阳、凌景埏二先生的《全清散曲》(增补版)是迄今为止辑集清代散曲最多的集子。然而,清代文献浩瀚、个人著述繁多,加之文人喜题字号、或托伪他名等原因,致使对散曲家的生平事迹很难一一考订。笔者对《全清散曲》  相似文献   

7.
《全明散曲》迄今为止是辑录明人散曲最多的集子.然而,明人文集浩如烟海,凭谢伯阳先生一人之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所疏漏.笔者在进行明代散曲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文献史料中对明代散曲家李登、盛敏耕的字号和王麒的名字有表述不一及错录现象,试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8.
元散曲是元代俗文学的代表,它对思想、艺术的要求较为松弛。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元散曲中有许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青楼唱酬之作。本文探讨了元代艺妓与元散曲的关系,揭示了元散曲庸俗艳媚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才艺冠女班"久为艺林传诵"懿德流播"的明代女散曲家黄峨,就其人生而言是悲剧的一生,就其文学成就而言是辉煌的。就因为她辉煌的文学成就,悲剧的人生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她行为处事铸就了她人格的美。  相似文献   

10.
清朝出过不少神童,徐题客是其中之一。这徐题客,一岁能说话,两岁能认字,把老爸老妈骄傲得了不得。五岁那年,徐题客的外公,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张廷玉大学士,到闺女家来做客,见小家伙虎头虎脑伶俐可爱,也抱到怀里疼起来没完。保姆在旁边显摆道:“官官虽幼,竟能随板作歌。”意思是说,别看咱宝宝人小,他能识谱唱歌呢。  相似文献   

11.
元曲代表了有元一代文学,由于各种原因曲家往往事迹隐晦,生平难详,给后世学者的考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活在元代中后期的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就是其中的一例。本文即对这60年间阿鲁威生平考的成果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元曲代表了有元一代文学,由于各种原因曲家往往事迹隐晦,生平难详,给后世学者的考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活在元代中后期的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就是其中的一例。本文即对这60年间阿鲁威生平考的成果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
何谓元曲?似乎是一个常识问题。当然包括了剧曲与散曲这两个组成部分。这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臧晋叔的《元曲选》,选了剧曲一百种,而未选散曲。另一方面,梁乙真编著《元明散曲小史》,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均于书名中标明“散曲”二字。因此,可以认为自明迄今,元曲云云兼指剧曲与散曲,有时专指剧曲,而极少专指散曲。  相似文献   

14.
连厢搬演是清初人毛奇龄在《西河词话》中描述过的一种演剧方式,其特点是"带唱带演",却也"舞者不唱,唱者不舞",扮演人物者"随唱词作举止",其实质是发展成熟期的肉傀儡戏。从舞台演出的角度看,连厢搬演已属于戏剧形态。它上承诸宫调、下启北曲杂剧,是从叙述体和代言体杂糅的说唱艺术演进为较为纯粹的代言体戏剧艺术的中间环节。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流传至今的传统戏剧孔剧的演出形式与毛奇龄所述连厢搬演体制高度一致,可作为连厢搬演确实存在的旁证。  相似文献   

15.
明末散曲大家施绍莘的词曲别集《秋水庵花影集》,除了卷首有陈继儒等人和施绍莘本人的序言以外,卷内86篇套数,几乎每篇之后都有跋文,约四分之一的篇目有施绍莘自序。在篇后跋文中,除施绍莘本人的自跋、自记之外,另有陈继儒、沈璟等70多人参与了《秋水庵花影集》套数的评论,这在现存元明清散曲别集中可谓绝无仅有。施绍莘的卷内自序、自跋、自记,以及陈继儒、沈璟等人之他跋、他记、他评者,总计达228篇(段)。这些序跋文字,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具有丰富的曲学史意义,比如,可以凭其考察施绍莘的生平、散曲创作及其心路历程,可以探考晚明云间曲家的生活时代与创作环境,可以考知晚明云间曲家的曲作活动方式及南北曲的发展动向等。  相似文献   

16.
《檀弓上》"不诚于伯高",王念孙认为当作"不成礼于伯高",甚是。但王氏立说的前提是认为郑注解"诚"为"诚信",并斥郑注"颇为不词",则系误读。其实,郑注的本意是强调"礼",即仪节的周到和完备,亦即"成礼",与王说并不矛盾。《孔子家语》相关章亦作"不成礼",说明《家语》来源有据。《家语》的处理,时序及情节极为明晰,且准确体现了"不成礼",故《家语》所载应为故事本貌,《礼记》此章当系简编朽烂之后的概述或转述。  相似文献   

17.
朱熹《武夷棹歌》除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棹歌》是对武夷山水全景式的描写,涉及到武夷独特的山水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入大自然的先民文物.朱熹的《棹歌》及其和作、仿作,构成了武夷山有别于中国其他名山的"棹歌文化".朱熹是武夷山的"形象"大使,他的《棹歌》是武夷山文化的代表作.朱熹及其《棹歌》对武夷山名列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谢伯阳先生倾个人之力,历时近二十载编纂成帙的《全明散曲》,洋洋数百万言,将有明一代之散曲囊括其中。此书乃谢先生继其《全清散曲》后的又一重大学术成果,其筚路蓝缕、廓拓区宇之功,殊不可没。然而,由于明代文献的浩瀚和个人著述的繁难,此书也和其他任何著述一样,殆难尽美。诚如先生所云"或有真伪不分,作者失考,乖舛疏谬之处,在所难免"(《全明散曲·凡例》)。缘此,笔  相似文献   

19.
《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是昆曲发展史、散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与中晚明时期一大批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作家、曲论家均有过交往,如李开先、张凤翼、高濂、沈仕、金銮、王稚登、徐渭、王世贞、潘之恒等;这些人或与其交厚,或对其生平、思想、创作有过影响,亦有受梁氏影响颇深者。探讨他们交往的相关情况及相互影响,不但有助于研究梁辰鱼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亦有助于判断梁氏在当时及后世曲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他是中唐大诗人之一,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未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