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静的力量     
那天,我将写满了一张毛边纸的毛笔字拿给内行的同事看,他指了指前两行写得象模象样之处,赞叹说:"瞧这几笔,一看就知道是心静时写的,看从这个字开始,你的心就乱了。"末了,他意味深长地说:"心不平静,下笔就无力无神,毛笔字练的就是静心。"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意与象高度融合统一、主客观浑然一体的产物。对于艺术作品来讲,意象扩展了作品的解读空间,构建了作品意义的无限可能性。可以说,艺术作品的美感源于意象。"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①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实际便是"美的世界",在这其中往往蕴含着深邃悠远的人生命题与哲理反思。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说“钱”智效民记得钱钟书好像说过:我姓钱,却与钱无缘。这句夫子自道虽说有待查考,然而先生淡泊名利的风范与傲然独立的人格却早已为世人所传颂。当然,在一些人眼里,钱氏也许是一个"大隐隐朝市"的哲人,或是与世无争的"智者";但只要读一读《管锥编》中"...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太霸道郜之电视广告多了?还是少了?这个问题没劲,因为它不得要领。广告人一定说少了,观众一定说多了,就是有几位高人也不过是说:"好的广告不多"或"广告要有节制"之类。其实,老百姓(广大受众)并不排斥广告,中外的新闻史都能证明现代传媒即是由古代"布...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06,(34):13-13
在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那首闻名古今的《圆圆曲》中曾经有这么一句: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句中的“红颜”指的就是明末江南一代佳丽才女姑苏陈圆圆,据说陈氏是当年"秦淮八艳"中最为绝色的,也是苏州玉峰昆腔班的顶台柱,有"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美誉。吴三桂曾与她有一面之缘,彼此企慕,后来,吴三桂劫娶了她。 那么,如此一位乱世佳人,在吴三桂兵败云南进而病死后又流落何方了呢?长期以来,关于陈圆圆之死,尚有“云南说”、“苏州说”、“上海说”等说法。文史工作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后,提出了陈圆圆葬于古思州治地(今为黔东南州所辖)岑巩县水尾镇的马家幕的狮形山山麓的“岑巩说”,又称“思州说”。这样一来,使得陈氏的晚年及魂归何处更加显得扑朔迷离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5,(1)
黑白画──报刊美编的常规武器魏玉新大画家们不属于小小的黑白画.衡量画家水准的,似乎总是独幅画的创作。"圈子"外边的人.也普遍认为刊头画、黑白插图、栏目的设计是极简单的事,就象任何医生治感冒一样,轻而易举。然而对于报刊美编,却独钟于黑白画,并有着与一般...  相似文献   

7.
空白是中国绘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一种绘画方法,也是一种绘画形态,表现出一种绘画意境。它不仅标示着一种艺术特征和风格,更蕴蓄着无限的、悠远的、空灵的审美"意境"。中国画以空白作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象征性符号,表现出中国人对生活和艺术理解的独特思维方式,对绘画意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是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含义是指在诗歌艺术中通过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或事象的巧妙组合,表达出某种特定意念,从而让读体味出言外的语言形象。意象的最大特点是主观心灵性,它不是纯客观物象、事象的实录、模拟,而是情感的载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其最大特点是客观真实性,它恰好是对客观物象、事象的忠实记录与呈现。意象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单纯表现丰富,通过有限表现无限。说具体一点,意象就是“言不能尽”的“意”与“立象以尽意”的“象”的有机统一体。这里的“意”的特点在于“言不能尽”,它要包括“意”、“情”、“理”等无法直接描述的东西,而“象”的特点则在于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形式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任意性和象似性进行再讨论,支持象似辨证说,反对任意支配说,指出象似性是语言的本质,并就如何运用象似性学说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涉深水者得“蛟龙”──试论记者采访作风问题孙世恺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到"深水"中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东汉人王充在《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蚊龙。足行迹...  相似文献   

11.
"说"新闻是相对于"播"新闻而言。"说"新闻改变了刻板、正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以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说"与"播"的区别在于一个无稿一个有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播"是大众传播的产物。说新闻的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  相似文献   

12.
魏艺  陈波 《声屏世界》2013,(12):29-29
"播"与"说"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文本依据的,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究竟该怎么"说",才能让观众接受并且喜爱,才能提高新闻节目的品质呢?当前,在新闻播报中,  相似文献   

13.
颂图书馆人     
有人说,我们图书馆人象蜡烛,象春蚕;有人说,我们图书馆人象黄牛,象鸿雁.而我说,我们图书馆人是桥梁,是渡船,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是科学技术的中介所.  相似文献   

14.
一句话说得好,可以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不好,可以说得人跳。会不会说"漂亮话",是新闻标题能否取悦于受众的关键所在。巧妙运用说话艺术制作新闻标题,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抓眼提神的功效,使新闻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巧说"俏"话,生动传神。在标题中适度适量地嵌入俏皮话,往往能带来诙谐、幽默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活着的滋味     
活着的滋味谌容《湛容随笔·中年苦短》第一个人说:活得太累了。没完没了的解释,无休无止的小心,成年累月为别人活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同事、为人哥儿们、为人"喽喽"、为人"头头"。看别人的脸色,讨别人的喜欢,避别人的忌讳,给别人以好感。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6.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关于这一"24小时不离身、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新闻"的媒体的争论一直不休:最初说"内容为王",接着有人说"技术为王",后来又有人说"渠道为王"、"资源为王"。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手机媒体要想获得像传统媒体那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编余随笔     
编余随笔珍尔很久了,早就想说点什么,为了自己、为了同行、为了这十几年勤勤恳恳的岁月。然而,"编辑"这个字眼,提起来竟让人有些心痛、有些发涩、有些酸甜苦辣搅在一起的说不清的味道。于是,先有了一声"欲说还休"的叹息。眼见得一批批满脸青春的年轻人走进了出版...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老师     
《今传媒》1995,(1)
编辑的老师李志杰初学写作的业余通讯员,甚至著述颇丰的大手笔.走进编辑部,总要称编辑为"老师".说起来.编辑这个"老师",也克实是名副其实的.他手执朱笔,可以对作者的作品删删改改,可以对作品评头论足,对于不够"档次"的作品,大笔一挥"抢毙",随手搁一旁...  相似文献   

19.
马恒通  黄闽 《图书馆学刊》2011,33(3):1-6,2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者对图书馆学对象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非本质说"向"近似本质说"发展的曲折过程,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在争鸣中产生了诸多"对象说"。尽管这些"对象说"至今仍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没有达成共识,但每一个观点都是向本质层次的步步逼近,反映了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进步。60年图书馆学对象的研究有效促进了图书馆学理论的进步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鸣 《编辑之友》1995,(6):40-40
千万不可认错了"上帝"──与黄样兴同志商榷江鸣【南昌】人世间本无上帝。人们常说的上帝,只存在于宗教信徒的大脑里(心目中)我们现在于经济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视××为上帝"则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移植过来的一句商业语言。君不见,在不同的经营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