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补》是一部瑰丽、奇特的神魔小说。它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唐僧等四人过火焰山之后,写了孙悟空化缘途中为鲭鱼精幻造的青青世界所迷的故事。最后又与《西游记》第62回唐僧金光寺扫塔接衔。小说虽然在形式上是给《西游记》补上这么一段故事,但其实质内容和原著已无甚关系,它是一部独立的完整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一部涉及宗教题材的小说,对它的研究应该考虑到佛道观念的影响。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孙悟空,这也就决定了小说结构围绕他而展开,孙悟空的故事就是一个道家的“谪世”故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是一个描写孙悟空“谪世”前后故事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它从小说所体现的“极幻”与“极真”的辩证关系入手对《西游记》进行了评点。《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指出小说在主题上、艺术上和情感上的“以幻寓理”、“以幻写真”、“以幻感世”,同时认为评点者对小说之“幻”是高度赞赏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杂剧》作者及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西游记杂剧》),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唯一整剧传世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戏曲,在明代神魔小说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孙楷第先生推断其作者为明初杨景贤(言),得到不少人赞同。笔者近来重读孙先生《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一文,对“杨景言作《西游记杂剧》”的说法还有疑虑,故不揣浅薄,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向前辈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5.
唐僧出身故事在小说《西游记》的研究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论述颇多,至今未有公认的结论,特别是牵涉到《西游记》几种版本的先后承递关系问题,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试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 唐僧(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小说《西游记》就是以此真实事件为根苗,经过几百年的民间传说和“俗讲”(《取经诗话》)、平话、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 ,其最早的故事渊源发生在唐代 ,《西游记》定本于明中叶。在演变过程中 ,每一种体裁版本 ,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这里试着解释以下三点 :1.今天的《西游记》读本 ,在体系与方法上 ,有着一种不容调和的矛盾。它的创作方法是以道教之事为骨架 ,而其思想体系 ,却是一览无遗地崇佛恶道 ,且态度刻薄 ,情绪激昂 ,这是为什么 ?2 .它究竟是如何以道教之事为骨架而说故事的 ?3.再说作者。以上三个问题 ,实质上是一条藤上的三个瓜 ,顺着“西游”故事的历史演变探索一下 ,古今所疑 ,…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这部小说长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尤其是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广泛流传、长久不衰的魅力。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孙悟空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以自己的灵心巧手,把流传几百年的取经故事改造成气度非凡的《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树起一块丰碑。《西游记》问世以后,便以其独特的形式,深邃的内涵,博得无数读者的喜爱,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研究  相似文献   

9.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是一部具有完整象征意义的寓言小说。通过小说前四章孙司空的后代孙履真寻仙求道过程的本查,可以解读这段故事的象征内涵,印证《后西游记》的主题就是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借助诗词作为辅翼,有多种胜任,小说《西游记》在运用诗词方面是一个典型代表:引出故事、总结故事、渲染气氛、优化描写以及用诗词作为故事之间的过渡等,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典雅及咏叹色彩多种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舒研 《快乐阅读》2012,(30):118-119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一部一百回的神话小说,它从石猴出世,大闹天宫,写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兄弟三人保护师父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降妖除怪,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有根据《西游记》所改编的连环画正是借助其读者喜爱的优势,以诡异夸张的想象力,出神入化的创造力把那突破神人物界的界限,奉献给我们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引人入胜的精彩画面。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这部小说长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尤其是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广泛流传、长久不衰的魅力。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孙悟空的英雄主义,表现了人与客观环境作斗争的实践性,以及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努力。然而,同人类的所有神话故事一样,《西游记》之所以有力量,绝对不在于其表面的故事。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等一系列行为中,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玄奘就是明代长篇章回神魔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唐僧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华人都知道。唐僧是根据玄奘的壮游故事来塑造的小说人物,真实的玄奘又不是唐僧。人们所谙熟的小说唐僧形象,几经嬗变,跟他的原型玄奘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从宋元的拟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记》等演变到《西游记》,唐僧和他的四个徒弟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一直在变化着。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事件。在其悠久的流传过程中,无数民间艺人与文人参与创作,"西游"故事被不断地改变情节,丰富内涵,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西游"故事的定型,其对后世的小说与戏曲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滦州影戏剧本《火焰山》根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五十九至六十一回改编而成。文章通过对二者的情节、表达方式及道德教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关联。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以奇幻的题材开辟了我国小说的一个门类,它的魅力不仅在国内无人能敌,甚至远播东洋邻国。以《西游记》为框架创作的《最游记》虽然在形式上把《西游记》仿照了个十成十,可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游记》小说雏形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前人多从版本刊行年代予以考证,一般小说史又囿于篇幅,每举其名而不加论述,至多是从《西游记》小说形成的角度略为涉猎。然而《取经诗话》是第一部将取经故事铺写得极富浪漫与神怪色彩的文学作品,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研究西游故事的演变极有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唐宋民间取经传说与《取经诗话》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发展的角度讨论《取经诗话》对传说题材的吸取和描写以及与《西游记》小说的承继关系;第三部分探讨《取经诗话》对旅途的祸难、山川奇闻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在《西游记》研究史上,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的存在主要与《西游记》作者的探讨联系在一起,人们几乎忽略了二书相似的命名.不过,由于丘处机的西游使道教地位遽升,从而激化了佛道二教的矛盾,导致了数次佛道大辩论,并以道教的失败告终,引起当时对《道藏》的大规模禁毁,于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期未为人所知,所以虽然二名相近,但似并无因袭关系.梳理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源流,第一次以“西游记”为名的是元人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此剧孙楷第先生曾指为杨景贤之作,实不可信,仍以吴氏为当.从《西游记》杂剧现存孤本中可以看到将此剧与《西厢记》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记录,可以推测,《西游记》一名实为吴昌龄仿拟《西厢记》而成,然后,取经故事也被纳入到这个命名之中,直到最后《西游记》小说使这一命名成为取经故事的总名.  相似文献   

19.
叶勐小说《李萍啊》讲述的是隐秘背德者的故事。小说中只出现了三个人,张明、李萍、有可能是李萍丈夫的男人,文章没有过多的故事情节,通过城里人张明与李萍和男人的两次沟通而完成故事的叙述,而这篇小说能脱离一般描写嫖客的低俗甚至达到一定的意蕴,与作者精心的叙述结构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从《李萍啊》的表层结构入手,分析其深层结构,并试图找到二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虽主要是根据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故事衍成,亦与道教甚有因缘。《西游记》小说在明代中期问世后,因朱鼎臣《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这两部节本上,均未署吴承恩之名,亦未说明是据全本《西游记》节编而成,在另外四种明刊本: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三种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