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起了某种开拓性的作用.教会女子学校的创办,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对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陋习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晚清美国教会学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美国教会学堂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它所培养的学生,却具有较强的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意识.因此,他们中的许多成员,成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5.
晚清学部对于教会大学的基本立场是"无庸立案,不给奖励"。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担心教会大学的毕业生不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为国家服务,所以不愿承认;二是因为担心引起外交纠纷,且已有大量的教会人士为我所用,所以不可拒绝;三是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期望国家自强之后再解决教会大学立案问题;四是借鉴日本对于本国教会学校的不干涉政策。其目的之一乃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  相似文献   

6.
晚清美国教会学堂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它所培养的学生,却具有较强的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意识。因此,他们中的许多成员,成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和领导。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起了某种开拓性的作用。教会女子学校的创办,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对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陋习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与早期传教士小说相比,<中西教会报>"喻道要旨"栏下的基督教小说,以其自有之特色,成为基督教传道播教的有效手段.传教士小说虽然参与了中国近代小说的进程,但并不能"主导"或"引导"其发展,中国近代小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孙家鼐作为晚清的教育家,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备的办学主张和办学理论。在他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及隶属于京师大学堂的医学堂和武备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之初,被斥为秕政的捐纳却为筹办海防和建设海军筹措了大量的经费,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以海防为重心的国防.捐纳人员在儒学造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不及科甲人员,却更具有经济头脑,更容易接受西方的近代理念和价值?因而在适应社会转型、经营近代化事业等方面比科甲人员具有明显的优势.捐纳人员中确有一些各具专长的优秀人才.在大多数科甲出身的官员不屑于洋务的情况下,洋务派官僚选用优秀的捐员举办洋务新政,参与近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容闳生活于晚清社会转型大变革时期,他顺乎当时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洋务派自强求富之急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筚路蓝缕,为晚清留美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其留美教育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但其影响仍就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2.
宫廷教育是指对皇室成员进行的教育。翁同禾在参与或主持晚清宫廷教育近30年中,根据变化的客观情况和社会形势对宫廷教育从教育方法到教育内容进行了改革,呕心沥血培养和造就了晚清历史上的变法皇帝--光绪帝,这是翁同禾经世致用、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也是其对戊戌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晚清西方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目的:一是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二是传播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教会女学的创办开创了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的先河、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晚清教会医学校的创办促进了中国西医学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早期的西医人才。  相似文献   

14.
董静芳 《教育史研究》2007,(3):28-31,53
本文论述了晚清留学教育的概况、原因、特点,并分析了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即:扫除了教育近代化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开辟了留学教育的道路;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保障;推动了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立;促进了新学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杨丽 《成才之路》2012,(4):15-15
晚清社会转型要求教育由传统的"治人之教"转向为"治世之教",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专业化、世俗化及相应的普及化。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教育改革,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自上而下地推行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学校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从此,中国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近代形态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1901年1月29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宣布推行新政。“新政”后全国各地大量学堂的创办,以及赴日考察学务的官员和《教育世界》对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规章的介绍,使清政府认为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全国新式教育的推展。于是,1902年1月,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令他拟定各学堂章程,至8月,包括数个学堂章程在内的《钦定学堂章程》拟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因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从法律上对实业教育的地位给予了确立。它规定:在大学堂中设农(…  相似文献   

17.
历时三十余年的同光新政是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时期。新政的倡导者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借法西洋”,创建企业,兴学育才,内办新式学堂,外派幼童留学,第一次将西学付诸实践,推动了晚清的教育变革,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整体上推进了我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为加强舆论控制稳固统治而出台了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按这些律条的制定可将晚清的新闻出版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政府企图通过立法的手段来行专制的目的,其对新闻出版的监控反呈现出某种更为严密强化的趋势,但在近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冲击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斗争的影响下,清朝的新闻出版立法又表现出某些貌似开明的法制近代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北京现代中学教育的建立,自晚清政府推行新政始,并具有一定的首都和满族特权教育的特色。本文从经费、课程设置、师资、教材与考试改革、学生毕业与升学等各个方面,探讨了晚清北京中学教育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