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舍己救人的壮举,但他却以自己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纸和笔不止地耕耘,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他就是河北省肥乡县工商局团支部书记、优秀通讯员刘金霞。刘金霞,在部队的时候,因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嘉奖,并被树为全师学习雷锋标兵。业余时间,他便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读书、写作充实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培养了他一生都难以割舍的写作爱好。1983年他退役回乡之后,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反而更坚定了他自学成才的决心。为在事业上有所造就,他花费了上千元钱,买回了上百种书籍。常常是劳累了一天之后,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攻读。酷暑严寒,冬去春  相似文献   

2.
座落在无锡古运河畔的江苏省江南航运公司旅行社经理室里,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人正微笑地接待一批批来联系业务的旅游者,接着一个又一个电话。谁也想不到这个“大忙人”,不仅是这个旅行社的副经理,还是党报的优秀通讯员。他的名字叫张炳德。张副经理为什么能与通讯报道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呢?他深  相似文献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拿它来赞誉七十二岁高龄的离休老教师高耕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高老师原是章丘市第一中学德高望众的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他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40余年,1990年离休。他常对别人说:“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决不能把今后的时光都消磨在下棋、打扑克、钓鱼、搓麻将等玩乐上,离休生活应该过得充实、有意义。”于是他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给报刊写稿。他一向爱读书报,自己订阅了多种报刊。他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经常把离休老同志  相似文献   

4.
在山西省临汾铁路分局,大凡了解运城车务段党委副书记范世林的人,都会夸赞他是位热心待人,扎实工作,乐于思考的好书记。今年37岁的范世林,1978年入伍后,拿起了笔,把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小故事,刊登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当时,他所在部队面临退伍的战  相似文献   

5.
秦秀林的名字我早已熟悉 ,在省、市报刊上见到这个名字至少有10年历史了。去年11月9日早上 ,记者从屏山县城坐车去屏边彝族乡采访。一个身材矮小、头发花白 ,精神抖擞的老人在车上谈笑风生 ,演唱他当日中午将在屏边乡表演的节目快板———《彝族过年好》 ,博得车上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一问 ,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秦秀林。神交已久的老秦和我一见如故 ,拉起了家常 ,谈起了他的从艺和新闻写作生涯……秦秀林于1952年到四川屏山县文工团工作 ,主要从事艺术演出 ,业余爱好文艺创作 ,50年代后期开始在地级《宜宾日报》等报刊上公开…  相似文献   

6.
石泉县喜河乡蔡河村的黄文福,是个右手、右眼被炸伤的残疾农民。近4年来,他在县委通讯组和县广播站的指导支持下,先后向省、地、县新闻单位投稿800余篇,采用稿500多篇,并有5件作品获得奖。今年元月,石泉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优秀通讯员”称号。 一个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农民业余通讯员写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他只能用左手写字,加之担任了一个事务繁杂的村文书和村治保主任,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农活,白天根本没有“爬格子”的时间,只有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挑灯夜战。通常是“三伏炎热蚊虫叮、十冬腊月熬寒冷,妻子儿女都睡尽,完稿已是金鸡鸣”。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化龙游黄铁矿,有一个矿工叫杨永平,从事业余报道已经19年,尝遍了甜酸苦辣,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仅据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底止统计,就有70余篇稿件被省、市和当地报、台采用。19年来,他曾多次被衢化报、衢化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许多矿工热情地称呼他为“杨报道”。 1990年10月,杨永平到白沙镇参加公司举办的通讯员骨干培训班,在这期间,他到衢化石灰石矿采访,发现杭州市劳动局劳保处事先不打招呼,到石矿突击检查,不吃饭不喝酒就回杭州,工人,干部都赞  相似文献   

8.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曾经这样寄语青年朋友:“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内蒙古一机厂《工人报》记者邓成和,就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10年来, 他情系新闻勤奋笔耕,写下了2000多篇新闻作品,不少作品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几十种报纸刊登,他本人还被全国近2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他连续五年被《内蒙古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七年被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  相似文献   

9.
基层通讯员在一起,常常互诉苦衷:有的为成天找不到新闻线索而发愁;有的为事情平平淡淡、没啥可写而苦恼;有的为采访受冷遇而抱怨,有的为每天发现的新闻线索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十四年,年年被《莱芜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从事报道工作的经历,我悟出了当好通讯员的几点心得,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六心”.  相似文献   

10.
他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病已有半年之久,一直拖到挪不动双腿了,才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住进了连云港149医院。然而,在他床头枕边仍堆满了随身带来的《新闻写作指南》、《新闻通讯》和《新华日报》、《连云港日报》。同室的病员说:“他呀,在治病的20多天时间里,除了最疼痛难忍的头几天外,不是看书读报,就是写稿改稿。”这期间,他为报刊撰写了5篇言论,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上初中的一个偶尔机会,他采写了一篇校团委开展活动的新闻被《安康日报》刊用,从此便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当了30多年的通讯员,在中央、省、地、县等新闻单位发表新闻作品3000余篇(件),四次被省、地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陕西省紫阳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副科级督学何平。 1959年毕业于安康师范学校的何平,先后任中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县政协委员等职。几十年来,无论在何种岗位工作,都坚持业余通讯报道工作。仅1994年以来,他  相似文献   

12.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党喉舌,无上光荣!”这是我在下乡采访中,在山西夏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尉崇泽的书案前看到的一张自勉条幅。尉崇泽在搞好领导工作之余,伏案写作,近几年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稿件650余篇,荣获国家、省、地奖励43次。1991年获《中华老年报》优秀特约记者奖,最近一家出版社决定出版他与人合作的16万字报告文  相似文献   

13.
花园里开满色彩缤纷的鲜花,这是对耕耘者辛勤浇灌的回报。在通讯报道的天地里,他走笔20载,发表在省、市、中央级报刊上2300多篇文章为他编织了一串串瑰丽的花环。 他叫吕耿哲,现任陕西省眉县宣传部副部长。有人说,他那充满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观察力注定他是搞新闻的料。这话不假,13年的军旅生活,就是最有效的例证。 “18岁那年,我入伍来到令人神往的西藏高原。不久,副指导员就将团支部的总结报告交给我。两个晚上挑灯夜战,终于圆满完成任务。随后我接到一纸调令,去团部报道组报道。”身材魁悟、宽和待人的吕耿哲愉快地讲述20年前的那一幕。事情虽小,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却是个关键点,由此奠定了他走向新闻报道的开端,凭借刻苦  相似文献   

14.
在陕西石泉提起周育伦,那可是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只要报上几天不见他的稿子,便有不少人问:“小周咋啦?”是啊,满打满算,他从事通讯工作才3年半时间,就先后有1100多篇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全国、省、地30多家新闻单位采用,难怪为此引人关注了。他是怎样迷上新闻工作的呢—— 1990年8月,当了8年中学教师的周育伦进了县委宣传部。新的工作岗位,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又是那么陌生。那年11月,部里分配他和邮局的同志一道搞报刊发  相似文献   

15.
他,从1989年以来,曾先后被《消费时报》、《中国市场信息》、《江苏工人报》、《徐州日报》、徐州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还被厂里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他就是徐州合成洗涤剂总厂职工徐延哲。老徐写稿始终遵循对党负责、对广大读者负责的原则,每当采写完一篇稿子后,老徐总是先掂量掂量,看能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做到稿件发表后让编辑放心,让被采访的对象和有关领导放心。他说:“靠拉关系、走后门上稿子终不是长法,也很难写出质量较高的稿子,只有走正道,下功夫采访,才能写出好稿子。”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每个人都在不停写着自己。 孙秉志是陕西省宝鸡市新闻界的知名人士,现为宝鸡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的“一把手”,宝鸡市记协副秘书长,兼任《人民日报》、新华社、《陕西日报》、《中国记者》等报刊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然而他却是从一个农家子弟跋涉到了今天这片阳光灿烂的天地,其中的艰难拼搏只有自己最清楚。 孙秉志出生在扶风县乔山县脚下的农村,那儿离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不远。从小就喜欢看书写文章的他曾经有过美丽的梦想:当兵、当工人、当教师、当记者……可惜,生不逢时,当兵只当了个民兵;当工人只当了几年副业工;当教师只当了几年民办教师;当记者只当了个土记者(农民通讯员)。不过,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农”字号行当,都给他增添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了解了各阶层人士的喜、怒、哀、乐;也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让人欣喜、心醉的成功经验和模范榜样。  相似文献   

17.
与全国性的“骁将”相比,名气远没有他们大,然而,如果论起“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的气势以及“浴血奋战”的精神,许多热情的基层通讯员却毫不“逊色”。本文的主人公,便是这“新闻”赛场上的一员“骁将”。“完了!”当梁冠山坐着飞驰的摩托刚刚闪过这个念头,便被迎面相撞的轿车的巨大冲击力甩出了两丈多远……这是梁冠山1989年8月外出采访时遇到的一次车祸。不过还好,马克思无暇顾及这位不速之客,把他赶了回来。当他在医院醒来后,脸上落下了一条两寸多长的口子,嘴里多含了一个由血块组成的  相似文献   

18.
杨振英,现在是徐州织布厂宣传科副科长。1964年的一天,杨振英写的稿子第一次见报了。他高兴地拿着报纸一连看了几遍。从此以后,杨振英写稿的劲头更足了。接着,《新华日报》、《东海民兵》等报刊也陆续刊登了他的稿子。  相似文献   

19.
说来真叫人眼红。他业余写稿还不到3年,就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台上发表各类稿件近200篇,并7次获好新闻奖,其中通讯《山城的当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三等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将其收入《好新闻好通讯选评》一书。他叫叶建辉。让我们探寻一下他成功的奥秘。结缘1987年,平时喜欢写点什么的叶建辉被临时借调到县委《罗田四十年》编写组工作,这使他暂时结束了15年走南闯北的采购员生活,有机会坐下来“弄  相似文献   

20.
一场秋雨把飞扬着的高沙土泡糊了。在海安县花庄乡政府通往兴成村的乡间小路上,一个中年男子推着泥乎乎的自行车走村串户采访。时隔不久,一篇《腰缠万贯不生二孩》的报道先后被县、市、省有关新闻单位录用。他就是连续6年被南通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的海安县花庄乡徐泽余同志。 20年来,徐泽余在一个全县出名的穷乡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