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我们由此得到的不只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一个透彻明白、高度凝练而又极富智慧的教育理念。“下一个路口”是什么说得直白些,就是下一个问题,下一节课,下一个学期;说得宽泛些,就是下一次参与,下一次拼搏,下一个轮回;如果说得“实质”些,“下一个路口”就是人生的下一步,人生的下一部。教育理应这样,但事实又并非如此。把一次考试作为“试金石”,把一次排名作为“分水岭”,这种陈腐也极为残酷的评价手段,曾长期盛行于基础教育领域。这些年虽遭“口诛笔伐”却是“死而不僵”,在不少学校不仅“有…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离开焦家前的打扮的姿态的一段里,有“腰若流纨素”一句。对于这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腰束纨素的带子,光彩像水流一样晃动。”我认为这一注释不妥。“腰”应是腰身,而不是腰佩的带子。其理由如下:1.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腰”,喻体是“流纨素”。把“纨素”做本体,把“流”做喻体,就把这个比喻的结构搞乱了,把它的本意给歪曲了。2.本句与下句“耳著明月”是一组对偶句,下句的主语“耳”是人体的一部分,那么上句的“腰”也应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服饰,这样才能对应起来。3.这一句前面是写服饰的,但这一句后面…  相似文献   

3.
我们认为,写作运思是在人脑机能的作用下,生活与心灵或客体与主体双向运动、“物”“我”化一的心理操作过程。这种心理操作又是在一定的心理态势下进行的。本文试就三种心理态势加以考察。 朱光潜先生曾把文艺创作的起念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本来无意要为文,适逢心中偶然有所感触,一种情境或思致,觉得值得写一写,于是就援笔把它写下来。另一种是预定题目,立意要做一篇文章,于是抱着那题目想,想成熟了然后把它写下。”他从旧诗标题中借用来两个术语,又把文学作品分为“偶成”和“赋得”两类。他说:“‘偶成’的作品全凭作者自己高兴,迫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心  相似文献   

4.
白天鹅     
“巩老师,北京来件。”“我的?”我吃惊地接过来,署名“白天鹅”。我的心中立即升起无尽的喜悦:“我的学生寄的。”“快,看看寄的是什么?”同事在一旁催促着。包裹共两层,最后露出的是一把7成新的折扇。“哈哈,你的学生怎么在金秋十月送把扇子给老师?”同事笑着走开了。我轻轻地打开这把扇子,里面的画面太熟悉了,蓝天白云下,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正在  相似文献   

5.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动”与“静”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有无教师主持来分,把有教师主持的直接教学叫做“动”,把无教师主持的间接教学叫做“静”;二是按教学活动的形式分,把直接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小助手主持下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也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无教师主持,也无小助手主持的看的活动、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称为“静”,把直接教学中短时的看的活动(看书、看图等)、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也称为“静”。  相似文献   

6.
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直接把“君主”与“专制”并用的并不多见,比较多的是把臣下擅权称为“专制”,其潜台词是,“专制”应该是君主所特有的。“君主专制”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严君平的《老子指归》,是一个正面词。另外,如“独断”、“独揽”、“独治”、“圣裁”等等,都是说的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7.
一天,“长青”把“常青”告上了文字法庭。法庭辩论会在法官——词典先生的主持下进行。“尊敬的法官,”“长青”站在原告席上说,“最近,许多同学在作业里把‘万古长青’写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进行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记文学的性质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传记是属于历史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史部中有“传记”,但它把“传”和“记”是分开的;“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在西方,最早的传记作品同历史、哲学著作没有明确界线,也没有“传记”一词。“传记”一词在英国是1683年才开始使用,他们给“传记”下的定义是“特定的人的生平的历史。”这时候,人们把传记看成是历史科学的特殊的分支。《牛津辞典》给传记文学下的定义是:“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鲁洁 《中国德育》2008,(4):94-94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要成为一个人不但要经历第二次生成,而且还必须去“做人”才能真正成为人。“做人”包含着深刻的意思:第一,人要意识到自己是个人,自觉按照人的样子去“做”才能成人,“做人”是人的一种目的性活动,是主体意识支配下的活动,而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客体性的运动,“做人”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人来看待,把“做人”当作目的来追求:  相似文献   

11.
建构新理念音乐课堂教学预案,必须首先弄清传统课堂与新理念指示下的课堂观,才可以进行。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课堂比作是一支“竹笋”,而新理念指示下的课堂则可以把它比作“芝麻”。“竹笋”长到一定的高度才分枝展叶,“芝麻”却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教师往往采取“两头抓”的教学方法。殊不知,一个庞大的群体正逐渐被冷落一中等生。其实,中等生就像行走在遗忘边缘的孩子,拉一把他们就会成为“好孩子”,而推一把他们就会把他们变成“坏孩子”。是拉还是推,作为教师该当思量。  相似文献   

13.
一、捡萝卜这是一年级数学课。老师把“萝卜”“白菜”(纸做教具)贴在黑板上。忽然,“啪”的一声,一个“萝卜”掉在地上。一个学生连忙跑到黑板下捡起“萝卜”,双手向老师递去。老师白了这个学生一眼,一脸严肃地说:“上课不要随便下位!”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把字结构”一直是重点、难点,因此,它也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这一研究大都尚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反映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则是教材和教师只讲“把字结构”的语法构成方式,而回避为什么和在什么语境下用该结构。本文从韩汉对比的角度将使用“把字结构”的规则和条件具体化,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和学汉语的韩国留学生正确使用“把字结构”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曲终收拔当心画”一句,课本注释为:“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显然,“当心画”中的“当”,课本是注释为介词“对”的。把这“当”字训释为介词“对”,把“当心画”对译为“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我们认为不妥。它在这里不能训为介词“对”,而只能训为介词“在”。“当”训为“在”我们能找到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提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许多一线教师不知从何下手,认为“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对对立的、不能统一的矛盾。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当于古代兵器的“矛”与“盾”。一支军队只有把“矛”与“盾”置于一身,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支教师队伍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置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具有乐于接受传统文化精髓、开拓精神和终身能力发展的新型人才。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  相似文献   

17.
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一句,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把它翻译为“(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显然,这里把“下”译为“下车”。这样翻译,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一、当时的战车比较笨重,车轮碾过的痕迹应该是显而...  相似文献   

18.
对教职工理解信任、和蔼可亲是一个好校长应该做到的,但要在当今形势下,把一所学校治理得有条有理,严格规范,校长要有“柔”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我把这概括为三个“硬”,即“硬肩膀”“硬耳根”和“硬手段”。“硬肩膀”指敢于承担责任。“肩膀硬”的校长往往能满足下属的“安全需要”,使他们在轻快、宽松的  相似文献   

19.
把经济学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大学,会因为概念的含糊和组织的异质性引起人们的困惑,在大学的语境下,把这种精神解释为“创业家精神”,意思更为清晰合理。尽管如此,还应该认识到“创业家精神”可能带来经济、学术和道德上的风险。有必要把大学的“创业”看作是一项长远事业,小心驾驭。  相似文献   

20.
在《三峡》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强调重点实词时,常有把"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裳”翻译成“下衣”的情况。窃以为,这样翻译欠妥。“裳”的本义虽然是"下衣",但在这里却不能这么解释。而应该用其引申义“衣服”。因为翻译成“下衣”明显不合逻辑,哪有人把裤子哭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