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  相似文献   

2.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人木三分。它为什么如此深刻呢?一是因为鲁迅具有超人的洞察力——一种能够透过浓厚的历史烟云一览社会真面目的本领;二是因为行文技巧之高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灯下漫笔     
  相似文献   

4.
灯下漫笔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出自内心,把握分寸,切不可宠爱、溺爱。因为爱过了头,则是对学生的“侮辱”。△不要过早的、武断的给学生的未来下结论。因为在将来社会的舞台上,能够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话剧来的风云人物,常常是那些当初在老师眼里“没出息”的学生。△老师有“糊涂”和“清醒”之分。前者墨守陈规,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是典型的“教书匠”。后者敢于人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堪称“引路人”。△教师的榜样是极具号召力、影响力的———它让学生看到了人格的魅力。△教师的气度,往往表现在能否接受学生的批评上。…  相似文献   

5.
一、切入不凡: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的杂文就是要让一切沉寂下去的灵魂重新活跃起来,因而其创作的切入点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对人生的深度体验,用艺术的直觉侵入人的灵魂,将一切使灵魂沉默枯萎的文化道德还原为千奇百怪的人生世相,理性地剖示封建文化控制下灵魂的种种变异,以引人羞愧、激人憎恨、促人自省、催人抗争。《灯下漫笔》里,作者直面人生,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人人都感同身受的惨淡的人生图画:政局动荡下的老百姓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权利,求做“人”而不可得,只能做奴隶;做了奴隶不能怨、不能悔,还万分欢喜、感激涕零。这不是出自先验的观…  相似文献   

6.
鲁迅谈读书     
关于读书,鲁迅发表过许多新颖、富于独创性的意见,显示了这位哲人博大、深邃的智慧。然而,这些精采的议论散见于鲁迅的各类作品(主要是杂文)中,为便利同好者,特将它们连缀、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明确行文思路,领会深刻思想。   2.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3.品味语言风格,领会情理交融。 教学重难点   1.思想的深刻性: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灵魂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人”的价格以及“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3.揣摩艺术特点:语言风格、情理交融。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法:范读—激疑—自读—自思—领悟。   2.讨论法:如对“人”的价格的讨论,“第三样时代”的讨论。   (解说:这些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列出来只是为了多提供一种教学思路。具体操…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常听人这样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抓不管要变坏。”所谓“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似乎成了被普遍认可的真理。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严师”的内涵? 我的体会是:严师就是能够严于律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于职守,工作勤奋,作风踏实;严师有博大的胸怀和无限的爱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激情满怀;严师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严师有较强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机智,教学效果良好;严师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地处理好学生中的各种纠纷…… 做班主任工作这么多年,我有…  相似文献   

9.
灯下读书     
  相似文献   

10.
读书漫笔     
读书是一件苦事,但也有无穷的乐趣,就看怎么读。 战国谋士苏秦读书,引锥刺股,血流至足,跟受酷刑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如此,苦读的人从来没有减少过。因为读  相似文献   

11.
读书漫笔     
读书这个话题,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随着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和阅历的不同,会对读书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阅历,更是影响人们读书观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灯下漫笔》独辟蹊径,着眼于人民百姓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两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百姓永久做奴隶的历史。这个观点不无偏激而又不无正确。鲁迅站在历史发展的波峰上,从历史的末端回溯到历史的源头,敏锐而深刻地发见了这一个规律。可以说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13.
14.
《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是颇有深意的。鲁迅曾有“将偶然的感想 ,在灯下记出” ,然后成一本名叫《夜记》的书的设想。先生为什么偏爱“夜”呢 ?他曾说过 ,“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 ,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又说 ,“人的言行 ,在白天和黑夜 ,在日下和灯前 ,常常显得两样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 ,普覆一切人 ,使他们温暖 ,安心 ,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可以说 ,当鲁迅在黑夜、灯前 ,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 ,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 ,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 ,显示只属于…  相似文献   

15.
《灯下漫笔》发表于二十年代,反映了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本质的深刻理解。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本文具有批判崇洋媚外的积极现实意义。在表现手法上,杂而不乱,婉转含蓄,论证周密,重视形象化的描写,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17.
李建生 《班主任》2005,(3):31-31
烛火与焰火 当繁星满天,虫儿低吟时,你在摇曳的烛火下沉思.这一群如小鸟般活泼的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宝贝,但是第二天要对他们说的话、要对他们讲的道理,又令你无法入眠.烛火袅袅与闪闪的星光遥相呼应.正是这点点火光,将汇成焰火的海洋,璀璨辉煌,溢彩流光.这既是你的心在飞翔,也是学子们因你所付出的辛劳,在他们的世界里怒放.  相似文献   

18.
《灯下漫笔》是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的一篇,自然是杂文了。什么是杂文? 我们今天的看法,杂文是从散文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可是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却另有解释,他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 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以《坟》为例,鲁迅称之为“杂文”,却并不认为 是一种文体,他在《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中一再说明所收系“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 西”,是“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不…  相似文献   

19.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知识就是力量。读书,能够使人萌生智慧,明辨是非,酌理富才。鲁迅在读书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宝贵的一生是把读书活动与文学创作,革命斗争看得同样重要,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经常孜孜不卷地读书,读过数以万计的书,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现在,让我们回顾和研探一下鲁迅怎样读书和怎样与青年谈论读书问题,将会获得十分有益的教育。(一)为正确对待政治与业务关系而读书。鲁迅从青年时代起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刻止,他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即为了振兴中华而发愤  相似文献   

20.
陈茜茜 《学语文》2008,(2):12-13
一、教学目标 1、提纲挈领把握全篇,读懂鲁迅对国民奴性和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2、品味语言,鉴赏文中作者的情和理。 3、在文本基础上拓展创新,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