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碰到过尴尬的一幕:  相似文献   

2.
3.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贯始终的美文,是阅读教学“美读”的典范之一。“美读”与作者的情感“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文章作品,而但凡有感情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和告白。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则更需要有情感,心中盛装的应该是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
5.
走过尴尬     
张波 《师道》2005,(5):36-36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曾经让多少师生感动、流泪的一篇章。周总理——这个影响、教育了几代人的伟人,他的经历、学识、智慧、人品等都令人敬仰!每次读这篇课,我对他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6.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境”就是作者刻画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如果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才能深刻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其教学目的。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试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做法。创设情境,诱入意境,激发学生情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本文记叙了1976年1月11日这天,首都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7.
最近,讲《竞选州长》一文时,围绕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学生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主人公是“我”——马克·吐温,他们摆出的理由是:1.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我”的竞选经历:由正派的人一步步地变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所谓“言论自由”“民主政治”,在关系到自身的政治利益时,就蜕变为毫无道德的造谣污蔑、毫无人性的诽谤攻击的事实,由此可见,这种“民主”和“自由”是何等的虚假和骗人!显然“我”的遭遇揭示了小说的主题。2.小…  相似文献   

8.
丁尔奎 《陕西教育》2007,(10):28-28
案例一:《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段(课前学生未查找任何资料)课将结束时:师:总理的灵车慢慢远去,可赶来送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有三篇抒情散文:《可爱的草塘》《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这三篇课文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儿童情感所具有的易感染性,激动性、情景性等特点,注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电教媒体的感染功能.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起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新课伊始可以播放总理生前关心群众.操劳国家大事,身患重病仍在关心国家的片段,然后哀乐响起,画面出现总理的遗像,同时.教师饱蘸深情地介绍总理的生平。通过这样一组画面、音乐、幻灯片.给学生营造一种悲哀的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能较快地走进课文,学生也就容易理解长安街上人们的举动,能理解人们的心情,在这样氛围中读课文,也能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12.
所谓“空白教学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篇范文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并加以修补或改正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注重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空白”中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形成“空白思维”。“空白思维”是学生在多种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一、“空白”思维的界定及其特征所谓“空白思维”,原是艺术环境中所设的一种情境,本文用来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有的“空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新…  相似文献   

14.
提问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强调准确性—激发文本探究的热情 教师的提问艺术应该体现在准确度的把握上,过难和过于简单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必须做到难易恰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后问:文中提到有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这样使用词语矛盾吗?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也发现了这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语竟然同时出现在老奶奶的身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通过仔细品读,学生发现,“焦急”是很急于看到总理的灵车经过,跟敬爱的总理告别;而“耐心”是老奶奶不管等多久,她都愿意,就是为了与总理做最后的告别。两个词很好地把人们对总理的爱统一在了一起。这一问题,学生不能直接从字面上得出答案,需要进入文本情境,获得体验后,才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巧妙,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6.
付东宏 《湖北教育》2006,(10):13-13
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去创设情景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手段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如:小学语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你设计再好的课件去创设情景,可由于年龄特征和时代变迁,学生对文本当时的环境、气氛感觉不到,孩子们绝对产生不出我们这一代人对总理的敬仰之情。而如果教师真情实感地朗读,学生一定会被震憾,试问,教师的朗读能被别的代替吗?再如:小学数学《圆柱的认识》一课,圆柱体是孩子们生活中处处能见到的,每人准备一个易拉罐,让学生动动眼、动动手、动动脑不就解决了圆柱体里的各种数学知识,而教师用多媒体去展示圆柱体的底面、高、侧面,反而显得多余。还有,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一课,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蚯蚓是常见的,课堂实验也是极其容易完成的,如果教师用多媒体来展示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不是显得画蛇添足了吗?  相似文献   

17.
空白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创作的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中学语教材的课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内容精彩丰富,语言含蓄凝练,而且作独具匠心地为读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本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本中的艺术空白,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化虚为实,去探索求知。  相似文献   

18.
19.
20.
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