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中央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煤碳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把构建和谐矿区摆在显著位置,用“和谐”促进安全、生产、经营等目标顺利实现。明确提出要构建一个民主政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更为企业创建新型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更为构筑和谐企业提供了理论保证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性选择。正确领会统筹人与自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结合近期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探讨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问题。在倡导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依存上,要强化全民族保护生态理念、经济建设与保护生态应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上,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要保护而不是征服;在推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统筹兼顾,注重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鲁青 《科学中国人》2007,(12):120-121
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内外关系时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如何实现企业和谐?和谐企业的本质是管理规范、凡事有矩可循。企业作为产生利益、分配利益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矛盾多发地。  相似文献   

5.
张凡 《今日科苑》2005,(8):63-63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还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6.
洪芳 《华夏星火》2005,(9):82-8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而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等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明的机构,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确定了在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我党还把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文化窗口,肩负着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重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着加强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怎样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本人做了以下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为国 《今日科苑》2009,(16):22-2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我们的一切实践和工作都要以人的利益和需求为着眼点。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根本。以人为本自然应该首先实现以员工为本,然后才是其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个,其他的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校在经历了上世纪末本世纪末的规模跨越发展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党校新发展和新飞跃,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和致力探讨的问题。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为建设和谐党校奠定思想基础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  相似文献   

10.
对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落实以人为本,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郭英莉 《今日科苑》2007,(12):177-177
“和谐”是人类社会不懈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同时指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在创建和谐稳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的重要姐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国家电力企业,要想创建一个和谐的电力企业,更需要处处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人的多方面潜能。因此,加速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企业的新的历史任务,也成为企业界的一项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和谐社会所创造的良好环境,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和谐发展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可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肇谐企业”是企业思政工作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的公报说.中国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六中全会《决定》还指出.”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依笔者之见,近几年各级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的门户网站.通过网站平台,加强政府与百姓交流沟通.政府网站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其特有的优势和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社会环境赋予企业的责任各不相同,而且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也会随着企业和社会互动关系发展有着不断扩大其内涵的趋势。在现阶段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企业作为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公民",既迎来了自身发展难得的机遇,也必将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16.
陶万轮 《华夏星火》2003,(12):65-66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第一次,这既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文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的重要姐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国家电力企业,要想创建一个和谐的电力企业,更需要处处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人的多方面潜能。因此,加速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企业的新的历史任务,也成为企业界的一项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大学是传承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摇篮,理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排头兵。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把大学校园建设成文明,向上,创新、竞争的校园,宽厚,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公正、有序、稳定,法治的校园。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这一目标和任务的提出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的主体,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当中的社会人,自然界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园林绿化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机融合的经验做法,阐述了新形势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实现有机融合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