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22,(1):146-15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为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基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应通过产学研和加强对学生专业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来确保高等教育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1"办学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帮助高校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相似文献   

2.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职能是做好产品与服务,学校的职能是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适用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与企业合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高等教育评估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评估对学校的信誉保证起着很大的作用。在社会上,一个产品的信誉决定该产品能否取得消费者的信赖;而一个企业的信誉则直接影响到对其产品的信任度。高等教育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学生,学生的质量是获得社会(雇主)承认和认可的基础,这种社会的认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延续就会产生信誉。对一所大学来说,信誉的获得和保持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学校自身的“过硬”,二是学校外部对学校质量的认可。由此可见,评估是核实和确认学校质量和现状的必要程序。不经过评估程序的学校,是无法确定信誉的,而信誉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扩张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由于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多的学生在技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2+1模式逐渐失去了其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吸弓!力.此外,2+1模式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学校与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协调问题.学校负责为学生寻找实践的企业,企业内的学习场所往往特别消极.从根本上来说,学校负责协调2+1模式,学校是控制者,学生和企业都受到学校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根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地域工业基础和学校的校情,提出了"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将传统的工科毕业设计教学向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方向转变,并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可行的运作体系。对工科院校拓宽办学思路,改革毕业设计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拓宽思路构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探索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校企结合,"订单教育",创新办学模式 由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除高级专门人才外,对初级人才特别是对各技术工种普通操作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又很不情愿从事这些普通的技术生产、技术加工工作,所以出现了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奇怪现象.通过校企结合,"订单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后,面貌完全改变,除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企业为学校学生生产实习提供实习基地外,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委托培养协议,并涉及各种专业工种,学校通过具体岗位"订单"实施教学工作.根据企业情况要求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能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既成为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又能够具备一定的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改造能力,以满足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等利益相关者,有效合作共建模拟器"动"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模拟器是将企业设施的操作、生产过程有效的移植到高等教育,模拟器"动"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模拟实践中培养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模拟器融入"动"学模式可以实现多种企业设施的操作、生产"情景"。  相似文献   

9.
王荣辉  吕红 《职教论坛》2012,(18):18-2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毕业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而形成着眼学校特色培育、适合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学校发展所需,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于"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的"四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解决了人才规格与行业要求不适应等问题,获得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了引企入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实践模式,实现了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及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  相似文献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的矛盾。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企业合作意愿不强,企、校、生三方沟通不充分,学校对应教改措施未跟上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固有缺陷等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提出"二定制、三段式"合作模式。探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由学生、学校和企业组成共同体,满足学生定向、定位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局面。"二定制、三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培养模式,是让学校得以发展、企业得以人才、学生得以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之一,如果把学校比做一个现代化的工厂,那么学生就是产品.对产品的认证,不仅要看其"量",更要观其"质".育人工作应从本质、品质、潜质、气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质".  相似文献   

14.
对高职电子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基本上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学生毕业时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能力较差,与企业急需要求的人才相差甚远,结果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好找,学生找工作又难找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理论知识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吕硕  朱桂花 《广西教育》2009,(15):28-28,124
本文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为基础,阐述了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指出学生就是高等学校的产品,应建立信息管理模式下的产品服务保障机制——大学生终身教育制度,以推动学生、企业、学校、社会的良性、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保证,被许多国家借鉴,但双元制复杂而庞大,不易复制,其中最困难的是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种瓶颈,学校以"引企入校"的合作方式和企业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改变以往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被动局面。联合实验室的实施、借鉴双元制精髓,从双元的责权利、双重的学生身份、双元的专业建设、双元的师资培养及双元的考核体系来培养直接通向生产岗位的检测人才,探索新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法国高等工程学校在法国高等教育中独树一帜,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法国高等工程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和工程博士,其培养模式具有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相似的特点:既学习科学基础,也学习工程技术:重视学生到工业企业实习,同工业企业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未来工程技术人才与工业企业接口,掌握工业企业的工程技术,能较快地适应工作。一、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格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格分为两个层次:—个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员为目标的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不仅促进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契机。从当前校企合作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学校适应企业需求能力不足、合作目标与取向不同等,影响到学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对此,本文着重分析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它不同于本科教育模式,是根据社会需求发展的一种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优化考核方式的方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合作育人模式;采取学校在把握教学方向的情况下,让老师放手去做,老师在把握住课程的主动脉情况下,让学生放手去做的"收"与"放"的有机结合方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共同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共同培养"尖端产品"制作人才等,使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订出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分析其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进而达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