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两个数之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所以学生在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往往把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当作分数来计算,或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当作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学生对如何变通解答“分数”与“比”的应用题感到困难.为解决学生在解题思路上存在的问题,可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试用题组形式设计练习题进行教学.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秦亭 《湖南教育》2002,(11):53-53
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活动中进行的相互协作、沟通。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比如“按比例分配”一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制订合作目标: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基本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3.在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前两条为“知识性目标”,第三条为合作技能目标。其次,合作任务设计和合作方式的选择。在“按比例分配”一课中可设计三次合作任务。第一次是引导学生分析了例题的结构后…  相似文献   

3.
前阶段我校教师进行了同教材上观摩课的活动,在六年级数学课题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位教师不同的教法:教师甲师: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碰到把一个数按比进行分配的事情,这种现象就称为按比例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出示例题:王阳家2003年收入42000元,而这一年消费与储蓄的比是3∶2,请你算一算,这一年王阳家消费和储蓄各是多少元?师:齐读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师:这儿把谁进行分配?学生:把总收入42000元按比3∶2分成消费和储蓄。师:通过消费与储蓄的比是3∶2,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消费占3份,储蓄占2…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笔者随教研员到市区听了几节公开课,其中两位教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非常精彩,获得了一致好评。 教学片断一:某教师在教学“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时,有学生说:“个体劳动者以自己或家庭成员劳动为主,其收入也应属于按劳分配,为什么要把它另外作为一种方式呢?”从学生的疑问中可以看出,他对“按劳分配”理解得还不透彻,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分配”,因而不能把“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区分开来,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还会把这两种分配方式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相混淆。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能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正确解决生活实际中问题。 2.沟通“按比例分配”与“比”、“倍数”、“分数应用题”等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 ,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如“比例的意义”一节 ,是通过计算比的比值 ,再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得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这一概念。如何让这一知识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全班23个同学自由组合 ,分成几个小组(各组人数是多少不加以限定)。2 老师拿来46本…  相似文献   

7.
一、补充教材内容——体现生活性传统的应用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景 ,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 ,教师应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 ,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学生们感兴趣的题材引进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 ,课前先让学生到市场调查一下某种食品各成分之间的比 ,课上让学生汇报 ,当学生说到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 3比7时 ,老师便问 :如果要配制 4 2 0千克的奶茶 ,需要奶和茶各多少克 ?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 ,兴趣盎然。这样就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例题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  相似文献   

8.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向生活实践,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而又活泼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教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在第一次接触10+4×3这类题目时,方法是“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方法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抽象概括,是两种教学思想,其效果必定大不一样。“生活化”训练设计如下:(1)展示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9.
“脚踏实地,异想天开”是两个意思矛盾的词语,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人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但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们却饱含着丰富的内涵,发人深省。
  “脚踏实地”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即教师要认认真真地教,把学生教会、教懂,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学,把知识学透、学精。换言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做到求真务实,只有师生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王艳老师执教的《菜园里》一课为例,教者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识字过程中,认识一些蔬菜的名称,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0.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分数”,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完成好这一任务,首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本文就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56页例1(六年制第十二册页码相同)的一节教学设计如下: (一)交钥匙,破难点,明结构首先通过列算式,填关系,让学生强化“按比例分配”的有关概念,突破教学难点,认识结构特征,找到解题规律。教学时,写出与问题有关的基本关系式,再列出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中“正、反比例”的教学是安排在“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之后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正、反比例”的教学内容提在“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之前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其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了教材的整体性教材在讲了“比的意义和性质”后,突然转到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问题,淡化了“比”的概  相似文献   

12.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习惯上称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一般所说的按比例分配了。  相似文献   

13.
曾听一位教师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在新知展开时,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学校足球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8:1,训练中老师要把18只足球按照男女生的人数比进行分配。男、女生各应分得多少只足球?学生思考后得出如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比”之后进行的一个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且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初读教材,我觉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都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15.
魏文杰 《南昌教育》2009,(10):22-22
一、课前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 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这样的课堂氛围必须要以深入细致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数学作业要力求为学生开创创新的天地,应强调作业的内容、形式和批改方法上的开放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作业的功能,实现“教学做合一”。一、作业内容的开放作业内容的开放是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作业内容进行加工、提炼,使作业具有创新性教育功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1.信息开放型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编一些与新知相关的题目,要求符合事理、文理及算理。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观察周围生活实际,弄清有关数据,编一道或几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第二天便收到…  相似文献   

17.
思辨是一种高阶思维方式,学生数学学习展开思辨,会对学习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生活中的比”教学前端,教师通过了解“比”的历史演变、把握“比”的数学本质、前测调查学生知识基础,设计出紧扣教学目标——“生活中的比”的学习路径。教学中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猜想、论证中理解两个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搭建引发认知冲突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判断、重构中沟通同类量与不同类的比,理解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设计提供概念正反例证,让学生在辨析、反思、解释说理中深度理解“比”的数学本质及关系结构,意义建构“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三、按比例分配和混合比例同题(1)按比例分配问题将一总量(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个部份量(数)的应用题叫“按比例分配问题”,也称“配分比例问题”。1.甲乙丙三工人在相同时间里共生产零件94盒,每盒50个。每生产一个零件甲要3分钟,乙要4分钟,丙要5分钟。这段时间里他们各生产了多少个零件?分析:已知三人生产总量是50×94=4700(个)。当三人生产同样数量的零件时,其工效比是时间比的反比,而同时间里三人生产数量的比等于其工效比,所以甲乙丙三人生产数量的比是 1/3:1/4:1/5=20:15:12.由此可得总份数为20+15+12=47,甲乙丙三人生产数分别占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状态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的效果,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个特点,遵循三个原则和掌握两种途径。一、注意三个特点l.问题要“生活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们去郊游”这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时,郊游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而且学生对郊游非常感兴趣,围绕这一事例,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设计租车、乘车、买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