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文献,对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议题作了综述。目前学者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内容的研究上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模块,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评价机制尚没有建立;非遗的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元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地区及非遗具体单个领域方面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较多,其它非遗数字化保护机构研究较少,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非遗网站、项目、法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非遗档案式保护仍存在保护意识不强、各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及非遗项目分散等问题。基于此,为实现非遗档案式保护,需要强化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建立档案机构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构建科学的档案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职责和使命。文章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优势、主要做法和存在不足,提出了公共图书馆要坚持守正创新,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主体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图书馆继续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非遗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关注的重点。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非遗保护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面临环境、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本文以四川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着眼点,在肯定非遗保护成就的基础上,揭示现存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对策。希望本文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长爱 《新闻世界》2014,(7):330-332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家庭的重要一员,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特色鲜明。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重点,新的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道路需不断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非遗元素的运用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播、增强群众基础进而推动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展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需要熟悉非遗项目并在剧中恰当有效地运用非遗元素。  相似文献   

7.
李川  朱学芳  冯秋燕 《图书馆杂志》2023,(4):88-96+146-151
随着XR(VR、AR、MR)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沉浸感、交互性、多元信息感知有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和融合,有助于提升非遗项目信息的组织效率、展示质量、传播效率和服务黏性。通过分析XR技术的交互特性和应用现状,讨论XR技术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参考意义,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架构的非遗数据服务策略,探索XR技术场域下的非遗项目保护与推广方案,以华佗五禽戏为例分析XR技术如何应用于非遗项目服务。运用KINECT+Unity3D平台组合来模拟运维非遗项目,验证XR技术场域下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提出一种综合应用智能技术的非遗项目运维方案,为数字人文技术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运用高科技手段对非遗内容、传承人以及相关资源档案等进行全面、整体和真实的数字化记录及保存,有利于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深入开展。关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内容也被写进行政法的各个层面,有待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11.
京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是京剧档案工作最直接的相关主体之一.本文以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为考察视角,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京剧非遗项目单位为例,从收集、整理、保存以及开发利用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京剧档案工作的现状,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以开放合作为思路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影像技术记录、传播"非遗",建立"非遗"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以实现备档和共享,从而起到抢救、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在分析"非遗"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字化影像的优越性,探讨数字化影像技术在"非遗"保存、传承、发展,以及资源数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14.
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建设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当前,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南京市非遗档案建设首先要从档案建设视角下分析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期望能够完善档案建设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档案部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北京市档案部门自2006年开始介入非遗保护工作,在档案业务与非遗保护工作高度契合的具体领域都有参与开展相关工作,但整体来看,参与面相对较窄、参与状态相对比较被动。其次,论文分析了导致档案部门相对被动参与状态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最后,论文还就如何推进档案部门参与非遗工作提供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宋帅 《档案管理》2021,(6):82-83
首先从机遇和挑战两个角度入手,阐述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背景;围绕保护内容缺乏完整性、保护方式缺乏多样性以及保护理念缺乏先进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现存障碍;结合重视丰富档案内容、挖掘档案利用价值以及加快转变保护理念三个部分,尝试提出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作为政府推动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它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安徽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与全国类似的情况,探究我省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法律制度的缺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国家未及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的背景下,作为非遗资源大省的安徽,能否根据本省实际通过地方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来为我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法制保障,以从根本上解决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安徽要建立健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法规制度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周勇 《兰台内外》2024,(4):40-4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梅州、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充分发挥档案在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客家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深化客家非遗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方电视台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的角色是:地域文化的提炼者、价值取向的引领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应注重保留非遗项目的演示过程记录和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社会背景记录,并秉承客观原则,坚持客观性和导向性原则,做好非遗项目的发掘、推广和成果的培植与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