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香港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集金融、贸易、商业为一体的国际型大都市。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楼大厦的林立,不是浅水湾那清澈的海水,也不是海洋公园那依山而建的各种游乐项目。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对香港历史档案馆的参观学习,因为在这里浓缩了香港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
香港传媒印象四川日报外宣部苏冰由于长期在省级报刊从事涉外战线宣传报道,与香港传媒接触较多。近年也曾赴香港实地考察,个人认为,了解香港传媒的特殊背景及现状,有助于我们更深层地认识新闻传播学及其规律,更有实效地做好对外宣传。在港英政府的长期统治下,香港传...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香港一直被认为是"文化沙漠"之地,市民的阅读率比较低,但就是这块"弹丸之地",在2004年底却上演了一场异地业者争先进入抢占市场的热闹场面.先是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与香港聪明影音地带控股有限公司(据说是香港霍氏家族拥有股份的公司)联营成立香港新华书城.随后,台湾城邦出版集团也正式宣布在香港成立城邦书店.  相似文献   

4.
香港舆论评说第五届香港书展 一年一度的第五届香港书展已落下帷幕,但这届书展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社会舆论作何评论?现摘抄几则报道如下: 香港《快报》以“缺乏文化气息的香港书展”为题报道说:香港岭南学院通识教育学部讲师史文鸿直言,香港书展与外国书展相比可以说是不“入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21-27日,我有幸参加了"千人赴港培训计划"江苏档案技术培训团赴香港大学进行的短期培训学习。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港所见所闻,使我得到很大的教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同行很敬业。香港档案工作情况及发展、香港档案管理概念与内地有所不同。苏力先生的《档案管理的资讯化与资  相似文献   

6.
香港公共图书馆印象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丽华 《图书馆学刊》2000,22(1):24-27,29
1997年初,我借参加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组织召开的“中文信息技术处理”研讨会之机,与国内几所大型图书馆馆长提前抵达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的精心安排下,参观了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荃清中央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及所属的冯平山图书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参观时间虽然短暂,可称得上走马观花,但香港公共图书馆以及大学图书馆却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1香港公共图书馆——香港市民的图书馆 香港公共图书馆隶属香港市政局管理,称为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设有中央图书馆1所,分区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能否搞好应急性报道,是对一个记者思想、作风、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的综合考验。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20多年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香港、澳门  相似文献   

8.
6月间,笔者应邀访台,返回途中路经香港时,受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陈韬文博士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朱立博士的邀请,访问了这两所香港新闻传播教育的著名院、系,对整个香港的新闻传播教育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在香港,最早开办正规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的是中文大学。1965年,这所建于1963年,以对香港学子进行母(中华)文化教育为宗旨的学校成立新闻学系,并开设本科课程。从此,香港便有了自己的高等新闻传播教育。1977年,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宜伟伯)在该系创办硕士班。两年后,香港历史上首批  相似文献   

9.
"是谁改变了港人对驻港部队的印象?是谁拉近了港人和驻港部队的距离?不是别人,正是部队全体官兵自己!"回顾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香港新闻媒体的传播实践,既反映了香港社会特别是香港媒体对驻军从陌生、接纳、认可到赞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记者拜访了香港出版学会会长、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陈万雄先生。 陈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网上经营是必然趋势,商务印书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陈先生介绍说,前几年香港电子出版物市场受到盗版的冲击较大,目前香港商务印书馆正在积极调整经营方向,以长远的眼光来发展网络出版,开拓图书出版的新市场。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了《汉语大词典》数据库光碟后,将继续推出它的网络应用版,让有关机构可以在网上下载使用有关资料。这种全新的出版模式,使传统的图书出版迅速转向现代知识、资讯…  相似文献   

11.
1994年7月,我们随大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报纸展出团,出境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国际书报展.这在香港已是第五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了,而我省却才是第一次参展,参展的报纸,在陕西也只有《陕西日报》与《陕西人口报》两家报。在香港尽管远留时间不长,但出于职业的习惯,使我们有幸对香港的新闻界在接触中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对港岛同行的报业有了初识,要说也只能谓之“一孔之见”.但却多少也对我们有些可供借鉴的启发。就像竞争是这个自由岛上的“润滑剂”一样,香港报业给人最深的印象也是竞争激烈。香港的报业竞争激烈,归根到底是争…  相似文献   

12.
香港书展的成功因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书展,由于多年从事图书采访的关系,笔者曾参加过不少的书展,其中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的香港书展无疑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香港书展创办至今,已经成为两岸四地华文出版物的交流中心和走向世界的平台,是市民与游客一年一度买书、读书、讲书、观光、休闲的文化盛事。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之后,澳门回归祖国又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这个有43万人口的国际城市,在国人心目中与香港有着同样的地位,都是繁华、充满动感的都市典型。然而笔者认为,香港、澳门二者相比,国人对澳门的认识远不及对香港那样全面、透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媒介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存在欠缺不无关系,在客观上造成受众印象的差别。自进入1999年以来,许多报刊和电视台都推出了有关澳门或港澳台的专版、专栏报道,如《羊城晚报》的香港·台澳新闻版、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澳门人》…  相似文献   

14.
去年年底至今年初.我有幸作为中国记协新闻团成员访问了香港、台湾,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新闻研讨会”,和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行们相处了半个多月。这是在香港回归前夕的一次新闻工作者联谊会和研讨会,情同手足的相聚、语重心长的祝福、坦诚直率的切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香港的新闻界代表,虽然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信仰和生活方式,但毕竟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都是中华儿女,都有一个母亲祖国。象要迎接阔别已久的亲人回家一样,内地和香港的编辑、记者们促膝交谈,娓娓而论,显得十…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16.
关蕙仪来信     
关蕙仪来信编者按:第四届北京国际印刷展确实开的十分火爆,其中的数字印刷技术作为近期热点特别令人关注,本刊96年第6期(总第19期)“第四届北京国际印刷展印象”一文讲述了展览会上得到的印象。爱克发印艺系统部中国/香港常务经理关蕙仪小姐特别来信,对数码印...  相似文献   

17.
“林汉烈事件出来,有部分传媒将其与林汉烈和球会的官司牵在一起,给人造成一种虚假不实的印象,这对于我和公司来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伤害,但我相信在香港和内地警方的密切配合下,这个案子一定会真相大白”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上旬,我们应邀到香港访问,在各书店看到许多外国和香港出版的儿童读物,又参观了一个中外儿童图书展销。浏览之余,对当前国外儿童读物的出版趋向,有个粗略印象,归纳起来,可为五点,即:系列化、趣味化、实用化、礼品化和玩具化。系列化的出版丛书或套书,是外国出版社久已沿用的作法,今天在出版儿童读物方面更为明显,不但一套几十册,颇为壮观,而且体现了各自的出书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7)
近期,香港和内地之间发生了一起有关"幼童便溺"的舆情事件。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媒体对"制造新闻"的选择使用,建构了不良的"拟态环境",加深了两地民众之间的刻板印象,导致涉及香港和内地关系的事件容易被激化为舆情事件。化解这种潜在的危机,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推进媒体负责任的新闻建构,加强两地信息的充分沟通,有利于净化两地舆论环境,形成健康的媒介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拉吉夫同学     
在所谓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对外邦的印象都被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着。比如,老外都以为中国人都是功夫大师或乒乓球高手,而我们都觉得印度人吃饭走路也载歌载舞。因此,在初到香港的第一个雨打芭蕉之夜,我在跑去见拉吉夫的路上,已经一再告诫自己,现实不是宝莱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