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曾提出佛教“合芩子注”的注经方式影响到中国史学注史方式的观点,坚持一生多次申说,但并未予以论证,以致史学界至今仍存疑义。民国时期陈垣一篇文章却可以提供佐证,且陈寅恪个人际遇也是他难以做出论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4-125
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本书为“她”一字作传,也写出了一部文化史。  相似文献   

3.
伪苏注在杜诗伪注中是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的一种。关于它的产生时间,学界认为当在绍兴十五年(1145年)左右。本文通过查考,认为伪苏注产生时间以建炎(1127年)至绍兴初(1134年)为宜,并很有可能为蜀人所为,率先流布于蜀中。  相似文献   

4.
从汉代至宋代迄于明代,对儒家学说的研习,经历了由传注训诂(章句注疏)到“自我作论”(阐明经旨),再到“代圣贤立言”的过程。对于文人而言,“代圣贤立言”,除了释儒家经典外,莫过于为一朝撰史、为某人立传。这种撰史、立传的方式,则往往视圣人不见,或“私拟圣贤”,只剩下“六经注我”了。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章,表示对陈寅恪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为何念念不忘学界大师陈寅恪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慈善的定义及其相关内容,尤其就新近在慈善领域涉及慈善实现方式的新名词新方式社会企业家、公益创投、创造性资本主义以及互联网时代中的慈善长尾予以了概括和描述,在一幅全新的时代图景下为展示出一套创新型的慈善实现方式,对其背后所深含的文化和经济寓意进行了揭示,并指出了这些新型慈善方式产生的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南朝时期,文献学呈上升发展之势,古籍的注释经史并重,学术评论专著勃兴,出现了史学世家裴松之《三国志注》、裴Yin《史记集解》这 样的史学名注和裴予野《雕虫论》这样的评论文章,对前人著作进行了高水平的注释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本文对三裴在文献学上家承和贡献作了探讨和述评。  相似文献   

8.
近日见到广东教育出版社所出张求会先生的《陈寅恪的家族史》(以下简称《家族史》)一书,顺手翻过,初觉新意不甚多,边读边思,渐感这样的写法实在别致有趣,不独对于揭示一代学术伟人陈寅恪先生的思想行为,即使大而言言,对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和伦理方式都具有启示意义.陈先生干  相似文献   

9.
"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是CALIS二期的专题特色库项目之一,在CALIS三期建设中,又被列为重点建设子项目,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联合更多高校图书馆继续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富于古文献特色、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理念先进、占有重要地位的全国性高校古文献数字图书馆。该文总结了"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前期的建设成果,提出了当期建设的目标和预期效益,论证了其继续和扩大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流通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并兼顾读者利益,运用图书馆工作简化原则,提出了一种比较科学的图书排架方法——“一格粗排法”,并论证了其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宅文化"是一个舶来品,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传入中国。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造成我国数亿人被迫选择"宅家"的生活方式,"宅文化"从小众群体走向大众视野,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假新闻”是一个怪现象。《新闻记者》杂志连续多年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给人提供一个反面教材,有关比尔·盖茨遇刺、“小”百万富翁抱得美人归、施拉格是中国姑爷、“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武汉大学女生卖淫成风”等等假消息都曾风靡一时。有趣的是,该杂志将“假新闻特别奖”授予搞“非典”不实报道的某大报,每年还为当选的“假新闻“提供丰厚奖金,但至今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厚颜无耻地去领奖。  相似文献   

13.
在全媒体时代,“四力”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必修课。从“‘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眼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增强“四力”将进一步巩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考据学家钱大昕之影响关系至密.陈寅恪治史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毋略之态度、以史料为基点之方法,正是遵循了"竹汀学派"的路数.但陈寅恪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钱大昕的时代特色.本文拟从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学术规范方面探讨陈寅恪对钱大昕的"接受";从家学渊源、致用目的、"宋学"接纳方面探讨二人的不同及陈寅恪对钱大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闻仲 《今传媒》2009,(11):47-47
号称"清华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是近些年来被学界和媒体频频关注的当代学人.西安某都市报不久前刊发文章,谈及陈寅恪的两件往事,一件是被"热炒"多次的"剩饭":1953年,陈寅恪以"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为条件,婉拒中国史研究所所长一职;另一件是二战期间,陈寅恪赴英国讲学途中曾在香港停留,日伪机关请他留下服务,亦被陈拒绝.  相似文献   

16.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15,(4):23-26,15
本文通过回溯诸葛亮"观其大略"、陶渊明"但求会意"的读书法,论证了在屏求知时代,"检视阅读"法对于当今读者的意义,并总结了有关"检视阅读"的四个基本技能、五个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家世》立体、全面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先贤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本刊讲述的是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陈三立为清末著名的"维新四公子"之一,他襄助父亲擘画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袖手神州",以诗文自娱。他的诗奇诡雄浑,卓然大家,开一代诗风,为后人所景仰。  相似文献   

18.
张光茫 《湖北档案》2011,(11):43-43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者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陈寅恪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都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陈寅恪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讲。  相似文献   

19.
首先回顾了"人肉搜索第一案",分析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隐私权等问题,进一步论证了"人肉搜索"存在着侵犯他人名誉权等法律风险,分析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1890—1969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抗日战争时期,陈寅恪一度任教于香港大学,传为香港学界的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