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复合型人才成长过程中,学校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应在以下几方面为人才成长营造气氛: 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者才之帅也”,在高校德育目标中,政治品质是青年学生的主导品质,当然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种培养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具体反映。而道德品德是青年学生的基础品质,应当花大力气,深入细致地教育训练、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和优良品德。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德育的改革应当建立新的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及教育实施体系,加强德育工作。该课程体系要考虑四方面的广义课程:理论性课程如马列课与思想教育课的教学;实践性课程如军训、实习、劳动、社会实践等;体制意义上的课程如学校的管理育人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教书育人;气氛意义上的课程如学校的校园文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贺兴园 《知识窗》2013,(18):6-7
“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德育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其他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下面,笔者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谈谈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桂霞 《科教文汇》2009,(9):170-17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课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造由学生自主参与并和生活患息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课本为基础,升华生活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因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蔡玲妹 《科学大众》2014,(11):46-47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更要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地挖掘教材内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见缝插针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是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以语文教学为中心,以品德熏陶为纽带,“人文”与“工具”共长,学生才能“成人”又“成才”。  相似文献   

9.
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吴子贤 《知识窗》2011,(9X):60-60
<正>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几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旳德育目标。让学生将道德认识化为道德行为,并使其科学化和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  相似文献   

12.
郭爱茹 《科教文汇》2008,(14):64-6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要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柯昌堂 《科教文汇》2009,(18):60-60
目前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开展,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从事德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应面对现实、分析原因,找准切入点,在日常教学教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技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把德育知识转化内化为道德品德。另外主体性活动,也将有效地改变教师的角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主体性活动既具有时代特征又是适合技校德育现状的德育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课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造由学生自主参与并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课本为基础,升华生活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德育学作为一门学课,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吸收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思想材料,形成自己动态发展相对科学和稳定的学科体系。德育课程则是目前我国学校为完成国家特定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法制、纪律等教育活动所设置的专门课程。它是以德育学教学的形式,将一定的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知识传授  相似文献   

16.
陈敏 《科教文汇》2009,(4):78-78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指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刨造性的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应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重知重情、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为原则,在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吸取别人观点,反思自己行为为策略的指引下,注重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开展,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从事德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应面对现实、分析原因,找准切入点,在日常教学教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技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把德育知识转化内化为道德品德。另外主体性活动,也将有效地改变教师的角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主体性活动既具有时代特征又是适合技校德育现状的德育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程是为了学生德性的养成。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本质诉求。品德课程需探索实现开放性的有效途径。开放学习时间,让历史与未来接壤,可体现德性养成的持续性;开放学习空间,向家庭与社会拓展,可体现道德学习的生活性;开放学习目标,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的发展,可体现德性学习的整体性。这都是实现品德课程开放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复合型人才成长过程中.学校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应在“下几方面为人才成长营造气氛: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者才之帅也”,在高校德育目标中.政治品质是青年学生的主导品质.当然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种培养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具体反映。而道德品德是青年学生的基础品质.应当花大力气.深入细致地教育训练、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和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