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的和尝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一译本是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对于他的翻译策略,尤其是选用古雅的译笔翻译外国文学,各家评说不一.本文拟从文化视角切入,重新审视林纾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林纡及其译作,而且会使我们更明确地意识到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两种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斗争与协商的结果.在诸多文本外因素制约下,译者有时必须适度逾"矩"以保证其翻译作品顺利地为特定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翻译家,是把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引领着中国近代文化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着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观照以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翻译,则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政治在塑造中国文化身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小说翻译鲜为人研究,而实际上他的小说汉译也颇具特色。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的原则、多维的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生态翻译的方法及"三维"的转化(又称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入手,探讨许渊冲的小说汉译,以期为许渊冲翻译思想理论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非诚勿扰Ⅱ》的字幕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影片《非诚勿扰Ⅱ》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其字幕翻译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是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成功的字幕翻译。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公示语英译提升中国外宣形象。利用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转换分析南京青奥会口号的英译。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公示语在英译过程中,要对目标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三维适应性转换,从而产出最佳的英译公示语。  相似文献   

7.
林纾,作为中国晚清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第一人,在当时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林纾不懂外语,他和魏易及其他翻译者合作,通过倾听口述者的口译,林纾翻译的作品多达180部。他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也大受赞赏。林译《黑奴吁天录》,即斯托夫人所作的《黑奴吁天录》,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众所周知,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而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出发,不断"适应"和"选择",达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中国特色词汇反映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现象和思想,其英译会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思想和中国立场的解读,因而译者英译时要考虑翻译生态环境,选用合适的翻译技巧.《中国关键词(第一辑)》英译本囊括了不同类型的中国特色词汇,译者进行"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可灵活使用诸如直译、意译和释译等技巧,以此确定符合英语表达的最终译文,用国际声音准确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其翻译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本英译是旅游文化资源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城市外宣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烟台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为中心,以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烟台市旅游宣传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此项研究对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对外宣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门历史学科,都有一个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都会面对其历史的是非功过,而不得不表明自己的褒贬毁誉。翻开现有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对林纾其人大都褒少贬多,甚至有毁无誉。因而对初学者造成了这么一个片面的印象:林纾——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千古罪人。如果我们不受“现代”这一时间观念的束缚,将问题上推到“近代”,对林纾作一个整体的考察,就不得不承认:林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应占据一席地位。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父亲初时贩盐,不幸船沉,后到台湾经商,又亏了本,致使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翻译其实是译者进行选择与适应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守"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译文语言要简洁达意,能够体现译者进行三维选择与转换的能力,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4.
晚清文人林纾"力延古文之一线",坚守传统文化及古文论之精髓,创作实践与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堪称古文大家。然而其古文理论的光芒被"林译小说"所遮掩,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春觉斋论文》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林纾古文理论的传承与变革之处,从而阐明他在古文论的建构以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发现池州市部分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较多不足,诸如翻译中出现的啰嗦重复、拼写错误、译名不统一、文化误译,强制性、禁忌性的公示语表达欠和谐、委婉等问题。本文试图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生态翻译学三个维度)为池州市旅游景区翻译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胡庚申教授(2008)认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翻译生态系统下如何培养翻译硕士学生的系列翻译能力。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要达到比较高的翻译境界,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就要动态地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翻译的自然环境、翻译的社会环境、翻译的规范环境以及译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这样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译文。所以,翻译硕士的教学就要紧紧围绕上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不通西文的翻译家林纾译介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然而,在其180余种文学译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讹错,成为众多评论家评论林译小说忠实与否的焦点。文化操纵理论的出现为研究林译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历史的眼光对其做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即这些讹错是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共同操控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为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译者及其译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其昶有桐城派古文“殿军”的美誉,其文深受林纾、陈宝琛、章太炎等遗老或激进思想家的推崇。其古文多抒发身处易代之际的哀婉、感伤之情,又善言情,出之以六一风神,能尽俗且多施博喻,故而有较强的感染力。林纾等人推举其为当时第一作手.并非虚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操作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鲁迅小说选》作为语料,着重分析译者在语言层面的适应选择翻译策略,解读译者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三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适应性选择,旨在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