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配价语法通过谓词与其搭配成分间的依存关系来描述语义关系,是当前语义分析处理的重要语法理论之一,也是解决语义分析处理颈瓶问题的利器.本研究构建的英语形容词配价词典是一部基于配价语法,并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可读词典,词典包含3170个英语形容词的配价关系、格关系、释义、褒贬义、语义分类、语义特征和相关例句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VDEA词典的句子情感倾向性分析策略.实验证明,该配价词典在情感分析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探究中国的英语新闻与本族语英语新闻的语言表达差别所在,从语义韵和类联接的角度对“路透社”和“中国日报”两个新闻语料库中有关happen和incur的部分语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就语义韵和类联接考察了6本现代英语辞典,检验这两类信息是否在辞典中得到恰当体现。  相似文献   

3.
语义韵视角下虚化程度副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及工具,从词语搭配的重要维度——语义韵视角,以五个英语虚化程度副词为例,对中国学习者虚化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学习者虚化程度副词的语义韵运用总体偏离目标语使用范式较远,学习者尚未掌握虚化副词的全面、地道用法.通过考察目标虚化副词的语义韵在六部词典中的释义及标注表现,从词典学角度对上述问题的可能成因予以剖析,该研究对二语词汇教学以及词典编撰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义韵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韵是语言学研究的新对象,语义韵研究在词典编纂、翻译、修辞和外语教学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在外语教学中,语义韵研究拓展了词汇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同义词辨析的维度,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了词汇教学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结合词典翻译的独特性,人们的认知特点、英语习语的原型认知特征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文化信息、语义信息以及交际目的等,对英语习语在词典中的翻译进行改进,利用认知语义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进行优化整合,可以提高英语习语在英汉词典中的翻译,使译文最终能体现源习语的文化信息、语义意义和交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CLEC)库和布朗语料库(BROWN)为基础,利用wordsmith软件,将词项COMMIT搭配的语义韵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COMMIT时,表现出的语义韵倾向与本族语者语义韵的特征基本一致,但出现了大量的中间语搭配和少量的异常搭配,违反或者削弱了COMMIT的消极语义韵色彩,偏离其语义韵的典型用法,进而造成了语用错误。  相似文献   

7.
通过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以辛格莱的"延伸的语义单位"为分析框架,以英语高频同义词cause和reason为例,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同义词搭配行为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同义词cause和reason的搭配词、类连接、语义偏好和语义韵与英语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差异的成因在于汉语语义韵负迁移、同义词使用概率性知识欠缺和教学方法不当。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识别同义词的语义韵特征、掌握同义词搭配行为。  相似文献   

8.
语义韵是当代语料库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而近义词的辨析一直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基于商务英语语料库(BEC),通过对商务英语主题词increase及其近义词improve和raise在商务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搭配分析,揭示其语义韵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义词的语义趋向是不同的,它们在商务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具有相同或相异的语义韵特征,这些特征还可以帮助理解隐含的商务信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发现,一个本不具有显著语义特征的词如果经常与具有某种语义特点的搭配词项搭配使用,这个词就会被“感染”上该种语义特点,从而使整个搭配具有该种语义氛围,这种语义氛围被命名为语义韵。语义韵通常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本研究借助于语料库及其相关功能,通过考察三组同义词的语义韵来寻找这些同义词的差异性特征,在论证语义韵研究可以应用于同义词辨析的同时,对语义韵的描述方式也有所扩充。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运用中,相关语词之间通过意义构成语义网络。学习词典是语言学习中释疑解惑的工具,是用户获取语义网络信息的重要途径以词典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为视角,对国内外的主流英语学习词典进行了语义网络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调查表明,与国外学习词典相比,国内词典呈现语义网络的方式比较单一,处理力度较小;学习词典应该呈现哪些形式的语义网络信息以及如何呈现,国内外词典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国外英语学习词典具有相对完整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体系,值得国内英汉学习词典编纂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语言使用过程中,很多英语词汇的搭配存在特殊的语义倾向,如习惯性的使用某一类相似语义特点的词项进行搭配,致使这些相似语义高频出现,这就是"语义韵"现象。在本文之中笔者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词对比分析法",对程度副词语义韵做出对比研究,希望能够挖掘出学生英语学习中,中介语输出中难以察觉的问题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中介语法,探究中国学习者对于英语语义韵的文体知识。研究发现,"GET+adj"结构在英语学术文体中的语义韵类型以消极为主。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语义韵意识比较薄弱,在词频、搭配和语义韵强度上都与英语母语者存在明显差别。英语词汇教学应该要加强语义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造成语义韵冲突的原因因“人”而异。本文从本族语者和中国EFL学习者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在英语使用过程中语义韵冲突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指出了它们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语义网络信息是词汇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通过语义网络信息习得词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词典是二语学习者获取语义网络信息的主要渠道,学习者了解英语学习词典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将极大提高其英语词汇习得效率。本文在阐述词汇习得与语义网络、语义网络与学习词典关系的基础上,以词汇习得为视角,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9版)为例,分析了英语学习词典在各个结构层次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研究表明,OALD-9在总体结构、微观结构和中观结构等各个结构层面上均采用多种方式呈现了语词的语义网络信息。  相似文献   

15.
词典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本文基于语义韵框架,系统分析了汉英词典文化词的记忆模式,以此探究其记忆路径、凝聚特征和重构效度。研究显示:汉英词典文化词语义韵的记忆路径较单一,无法形成系统的符号链;语义韵常模的单极化和中立化特征显著,部分跨语言对应单位未能形成跨空间的凝聚性结构。由此,本文基于语料库来丰富记忆路径、完善互文结构不断形成符号链,并通过丰富记忆场景形成系统的凝聚性结构,以此实现记忆重构。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中的中式英语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母语的负迁移和语义韵意识淡薄是制约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对母语负迁移、语义韵的研究多集中于写作与阅读,很少关注口语。本研究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和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对中式英语中存在的动名搭配错误、情态词语使用和语义韵进行研究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存在动名短语误用、搭配偏差的问题。(2)在情态词语的使用上形式单一、表达不够委婉。(3)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4)语义韵意识淡薄使中国学习者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套用汉语的词汇、句式、语法来表达英语,导致中式英语现象。可见,母语负迁移、语义韵意识淡薄是导致英文输出中的中式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英语口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由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义韵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在概念同一客体的语言符号中往往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在语义韵上的表现也往往不尽相同。以现代汉语“白”和现代英语“white”为例,通过语料库数据,比较二者语义韵异同的表象,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探究造成其异同的根源,发现认知主体的主体性是造成语义韵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颜色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晓琴 《海外英语》2011,(1):101+104
该研究基于CLEC语料库,参照LOB语料库,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red和blue的搭配特征,发现:中国学习者颜色词的运用基本停留在运本义上,语义韵特征受汉语母语迁移影响,多运用red和blue的积极语义韵,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在二语教学中应丰富学习者颜色词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19.
以Sketch Engine(SkE)软件为工具,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同义词搭配特征研究发现,英语中的同义词虽然基本语义相同或相近,但在类联接模式、典型搭配词及语义韵等方面存在差异。英语词汇教学可借助语料库,在比较中紧密联系词汇的搭配特征,以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准地习得并输出地道、流利的英语。  相似文献   

20.
文化信息在英语习语的理解和恰当使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英汉学习型词典在习语文化信息处理方面仍然是空缺。本文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分析了习语的语义特征,并试探性地提出了妥善处理习语文化信息的原则和方式,使习语的理论研究与词典编纂有效的结合起来,为词典编纂者对习语的文化信息处理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