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说冯小刚的民族史诗《一九四二》票房遇冷与徐峥的草根狂欢《人在囧途之泰囧》票房神话让人捉摸不透的话,2012年度纪录片: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则体现了文化与形象、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本文试图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深入、细致的读解与分析,探析该片是如何完成不可能的可能:传达精致的内容、深厚的文化、真挚的人文关怀,以及由此获得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泰囧》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也体现在做喜剧的真诚上以及给观众带来快乐,将幽默进行到底的娱乐精神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桥段,一句句让观众过耳难忘的对白,都构成了喜剧不可或缺的幽默元素。从语用学理论的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关联原则以及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原则等角度的全新解读使这些幽默元素在学术理论上有据可依,同时也体现了电影创作人对语用和谐与快乐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3.
分析《简·爱》和《呼啸山庄》在题材、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声音、意象创造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两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区别,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对于理解该作品以及文学创造规律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姜文、王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顾长卫、李樯的《孔雀》这两部电影在选材与题旨、人物形象、叙事策略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个性大于共性。本文通过对两部影片的"细读",分析了导致其走向叙事风格两极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5.
商业影视作品《泰囧》对泰国泼水节进行了呈现,它的成功,让泰国的泼水节家喻户晓,更让很多喜欢民俗文化的游客心驰神往。但商业影视作品所呈现的节庆,只是碎片化的节庆,它对节庆进行了解构,又对节庆进行了娱乐化的重构。这样的节庆表达虽然是有强烈感官刺激效果的,但却并不还原节庆本身,商业电影本不是节庆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主题,一直是电影叙事的主旋律之一。《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和《回到爱开始的地方》这两部爱情影片,分别由两岸导演执导,虽制作定位不同,但在多重叙事内容和模式上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对两部影片的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这种对爱情故事的多重叙事模式:一方面跨越时空的多重叙事,可以加重情节悬念和戏剧性,深化爱情主题,另一方面,多重叙事也可能导致细节处理不详,以及人物塑造不够丰满。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交织着喜剧和悲剧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时代的深层意义、作家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的塑造、讽刺艺术手法、荒诞的表现方式及话语诉说风格来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简·爱》与《音乐之声》都是被世人广为推崇的艺术佳作。这两部艺术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勇敢,对爱情不离不弃的女性人物。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不同,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以及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探讨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9.
电影《帮助》是一部小制作大票房的电影,囊括了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各种大奖,是名副其实的票房黑马。本文试图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帮助》进行解码,揭示该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感受它的历史厚重感,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佳作。  相似文献   

10.
《子夜》与《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堪称双璧的两部重要作品。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很有价值。两部作品在艺术视角、艺术结构、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颇具代表性地体现出30年代文坛的两种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与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坛巨匠弥尔顿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诗人,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记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苦。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但是两篇诗歌表述风格却完全不一样。本文试着从语音、词汇、结构、修辞、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诞生于张恨水创作末期的《记者外传》在题材上却十分接近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二者均描绘了一位皖籍杨姓少年于20世纪20年代到北京做记者的所见所闻。《春明外史》是青年张恨水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记者外传》则是暮年张恨水的严肃回瞰。不同创作阶段对同一题材的书写勾连起张恨水数十年人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将《记者外传》与《春明外史》对读,希图在互文的语境中重新审视两部小说不易察觉的隐微之处,并藉此为理解张恨水的人生观念与文学观念开拓一条新的通路。  相似文献   

14.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脉络;在选本特色上,两者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在选诗标准上,两者都以艺术标准为先。在钱锺书诗学观念的统摄下,两部选本构成互相阐发、此唱彼和的唐宋诗歌选本。  相似文献   

15.
邓琤 《江汉学术》2011,(5):105-108
李斯特的《艾斯特山庄的喷泉》与拉威尔的《水的嬉戏》是两首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这两部作品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演奏李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提高对钢琴音响色彩及钢琴的表现力方面的鉴赏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李斯特和拉威尔创作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6.
冰心的《两个家庭》和罗蕙锡的《琼禧》塑造了同时代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两部作品在各自国家的女性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部作品创作的出发点、作品的内容以及形式等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以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两部作品中所描述的女性教育与家庭的关系,以及理想的新女性的形象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与《沉沦》是新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这两部作品虽然一为现实主义,一为浪漫主义,然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都有相当的可比较性。因而,无论从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从审美的价值来看,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都是很有意义且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都不是一部关于自由问题的理论专,但此两部作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由的思想。马克思的自由观偏重于揭示自由的内在性、社会性、主体性,而恩格斯则侧重于揭示自由的外在性、对象性和受动性。  相似文献   

19.
《赛德克·巴莱》是导演魏德圣反映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电影。在影片中,导演通过描写赛德克人身份的自我意识构建、部分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展示出导演自我矛盾的错误观点。对《赛德克·巴莱》这样的本土电影而言,若想要承担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停留在自身撕扯和矛盾的历史想象中,而是应该追本溯源重新回到历史场域中寻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关系,将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与《春香传》作为两部描写东方古典爱情故事的典范之作,在艺术表现及主题思想上有同有异,既表现出了作为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方面所具有的相同之处,又因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