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羁押期间设置应体现比例性原则的目的适当性、手段必要性和手段与效果均衡性的要求。法治国家为应对紧急情况而设立的强制嫌疑人到案的逮捕制度的临时性和短暂性,为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的羁押制度在羁押期限设置与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成比例,以及羁押及时变更和最长期限规定与羁押期限延长的司法控制都体现了比例性原则。应按照比例性原则的要求合理设置我国拘留和逮捕的羁押期限。  相似文献   

2.
我国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着对批准延长案件羁押期限监督不力、报请延长羁押期限不规范、违法延长羁押期限、司法救济机制不合理等现象。为进一步规范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工作,着力解决不当延长侦查羁押期限问题,应当强化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的实体审查、细化刑诉法规定"案情复杂"的具体情形、加强对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案件的监督并完善被羁押人对不当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3.
2016年《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一经出台,引起学术界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关注与审视。该制度虽然符合我国司法生态,但功能相对有限,并未根本改变"一押到底"的现状。应尊重和按照诉讼规律和我国司法生态,采取逮捕审查和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双管齐下方式,进一步完善逮捕措施,建立健全办案绩效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4.
刘璐 《天中学刊》2014,(3):52-57
在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单一适用诉讼程序,采用诉讼法理,已经难以满足实现实体法的权利和使纠纷获得妥当解决的需求。诉讼案件的非讼化审理,即法院适用非讼程序或采用非讼法理审理诉讼案件,从目前审判实践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看,它已经成为得到合目的性、妥当性判决的必要途径。在中国本土语境下,实现诉讼案件的非讼审理,仍存在一些障碍和困惑,针对非讼程序的具体适用范围.非讼审理过程中法定听审权的保障以及非讼审理中法官裁量权的扩张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思索。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项,给了我们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西方法治国家对未决羁押普遍实行司法审查,并且体现诉讼三角结构的特点,因此,该制度能较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未决羁押审查的非司法化加之其他配套制度的缺乏,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完善该制度,应从改革现行强制措施体系入手,实行羁押与逮捕分离,并且在羁押审查程序中引入司法审查,即由人民法院采取听证的形式行使羁押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6.
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诉讼活动,它是实现法律监督的具体方式和重要途径。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不仅使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错误裁决能得到及时纠正,而且使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能做到正确合法。它强化了法律的权威,保证了执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英美法系犯罪嫌疑人的羁押由法官决定,控方不同意犯罪嫌疑人保释则必须向法官提出羁押申请并需履行证明责任。证据的来源不仅在于案卷证据,同时也包括由中立机关调查的证据,证明过程不遵守庭审证据规则限制,证明只要达到优势证明程度即可。我国的逮捕程序是检察官的批准程序。文章认为为防止过度羁押需要将我国逮捕决定程序进行诉讼化设计,对于有争议案件实行听证式审查,听取律师、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意见,明确侦查机关需要履行的证明责任以及证明标准,从而达到降低羁押率和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能够根据亲自感知的案件事实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因此,治安管理处罚程序应当与诉讼程序具有不同的证明标准。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证明标准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不利于公安机关统一执法。本文借鉴诉讼法学证明标准理论,分析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证明标准规定的不足,提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程序类型规定证明标准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轻伤害案件是多发性案件,亦是困扰司法机关执法质量的案件,其中多数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实际上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司法解释精神,亦不利于维护法律尊严,更容易导致司法腐败.法律应对此案件的诉讼程序予以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人权公约对判前羁押问题有明确规定,即要符合合法、必要、审查、救济原则,而中国的判前羁押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与司法理念、侦查机关职能、立法滞后、社会管理手段落后及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密切相关,为此,应通过建立羁押分流机制,规范羁押期限,加强司法审查及救济措施来解决判前羁押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行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存在执行力不足,缺乏独立审查机制,必要性证明困难和审查程序行政化等问题.新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能,但并未明确履行该项职能的具体程序.为了增加制度可行性,确保未决羁押的准确恰当应用,应当建立相对诉讼化的审查模式,完善羁押必要性证明机制,完善司法机关业务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2.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羁押必要性审查分为法律监督型、职权审查型、申请审查型这三种类型,不同于逮捕必要性审查,二者存在着本质、侧重点、标准、适用顺序、特质的不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范围只限定在逮捕后的羁押(即未决羁押),审查主体是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应当贯穿于从逮捕后至判决生效前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大诉讼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论轻伤害案件的调解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轻伤害案件是多发性案件,亦是困扰司法机关执法质量的案件,其中多数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实际上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司法解释精神,亦不利于维护法律尊严,更容易导致司法腐败。法律应对此案件的诉讼程序予以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恶意诉讼不止损害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其浪费司法资源,扰乱司法秩序,危害司法公信力。恶意诉讼隐蔽性、表面的合法性等特点加剧了识别的难度。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恶意诉讼有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异议之诉,民事强制措施等规制方式,但对恶意诉讼的震慑作用仍不足。因此,要从检察监督的角度识别恶意诉讼案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落实对恶意诉讼案件责任的追究等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5.
审前羁押制度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制措施,虽然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中并未确立与之直接对应的措施,但有中国特色的拘留与逮捕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就是中国的审前羁押制度。在分析审前羁押制度的基础理论之后,提出了修正中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审前羁押的实证研究十分薄弱。笔者研究发现:当前审前羁押体制封闭,造成羁押率畸高;羁押替代适用少但滥用严重;超前羁押为害普遍。主要原因是侦查过分依赖口供;缺乏外部控束和救济机制。要改变羁押滥用的现状必须走权利化的开放路线,以刑侦体制合理改革和司法机关的结构性职权调整为基础,逐步改革口供规则,增加羁押替代措施,赋予看守所独立地位,构建对审前羁押的诉讼机制,并对超期羁押规定非法羁押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羁押具有积极、中立与消极方面的诉讼价值。刑事羁押的决定应当是刑事诉讼价值选择博弈的结果,必须遵循谦抑原则和比例性原则,实现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由于羁押本身的消极属性和司法实践中有关刑事羁押的种种问题的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在实践中实现羁押的谦抑适用、替代适用与控制适用,以寻求刑事诉讼价值博弈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确立,但其对受案范围的规定与各界的期待有很大差距。公共利益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确定的重要基础。民事公益诉讼范围的确定应当坚持权利及时救济原则、必要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等。我国现阶段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应当包括环境污染、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国有资产流失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案件,并且以后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及时扩张。  相似文献   

19.
在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的背景下,着重探讨了确保死刑复核程序功能发挥的相关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的完善问题。在分析强制上诉制度的学术观点及国外立法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死刑案件第二审程序应实行强制上诉制度,以及死刑案件二审程序应当依法开庭审理的观点,并着重论证了死刑案件证据制度和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非讼程序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分类。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非讼程序的规定一直停滞不前,理论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诉讼程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非讼案件不仅数量上升,而且日趋复杂、相对落后的非讼程序与此很不适应。为使不同性质及特点的案件能够通过审判程序得以妥善解决,促进司法解决民事案件功能的整体发挥,加速非讼程序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