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农民起义、征战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大多的情节都是打斗、战争,涉及的体育也多是军事练武项目。中国古代军事练武体育在古籍的记载中多是朝廷倡导,列入于军训体系,在军队中开展,至于在民间开展的练武情况则记载的甚少。《水浒传》中不仅描写的军事练武项目多,而且情节细,练习过程清楚,使我们能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  王庄林 《武当》2012,(12):41-42
健身锻炼的人与习武之人都知道,在室内的健身锻炼,或习武练功的场所,都蕴藏着众所不知的环境效应,实际上能决定你怎样顺利地完成必要掌握的动作与效果。如果健身与练武的场地环境很坏,它便会妨碍你的动作自由发挥,甚至影响健身与练武的效果;反之,它将有助于你的学习与发挥,增强你体内"气势"的流动,达到锻炼与习武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吴志泉 《武当》2008,(4):28-30
研究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认识传统武术的处境。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称现名“武术”。所以练武、比武、打擂、国术、武术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武术,除有流派特性外,从来没有分类名称。  相似文献   

4.
我们练武之人都尝到过练武的甜头。凡习武受益之人都有一种体会,即在强身健体、治病养生方面,武术锻炼(其中包括气功锻炼)的作用非其它体育项目可比。但仔细想想,看看,听听,在中国十二亿人口中多少人知道、了解武术?提起武术,人们的反应是一打,提到气功,人家就会问你有无力劈华山、隔墙  相似文献   

5.
我练太极拳     
在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中,令我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就是“练武”,那时我虽然称不上什么“疯丫头”,但是从电影、电视看到的武打场面我都喜欢摹仿。特别是看见父亲在家练矮子步,我也跟在后面转,惹得爷爷、奶奶哈哈大笑……时光飞逝转眼我开始上学了。那时我才注意到每天早晨...  相似文献   

6.
苏甦 《围棋天地》2011,(18):110-111
上次说到比赛的名额难得,只有参加了团体赛的单位才能有少年集训赛的名额。无奈之中老爸才有了家庭组队,招聘雇佣军,打着省或市旗号参加全国围棋团体赛的招数。招数是灵验,可那都是银子啊!  相似文献   

7.
陶政宏 《武当》2009,(7):31-31
“强者不练武,练武是懦夫”。习武之人多为懦弱之辈,然而,很多人练了武术或搏击之后,不但没有改变自己懦弱的本性,反而越练越懦弱,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盛行,而众多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习拳练武与宗教给社结合,揭竿而起的事由来已久,清代这种形式更为普遍。 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在山西朔县一带,有以张四为首的称为善友会的秘密宗教举行起义,其组织同时又是一个习拳练武的结社,会众大都是娴习枪刀弓矢的农民。康熙以后,此种情况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9.
练眼神     
练武讲究手到、身到、眼到。这三者中又以眼快为先。所以,练武必须做到眼  相似文献   

10.
袁康就 《武当》2010,(8):7-8
中国功夫的原初意义,可以由一个武字讲起。“止戈”为武,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已经麻木。但从这个武术源看起,我们发觉武术的雏形不存在门派观念,为何今日练武者对门派观念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1.
《新体育》2001,(6)
至今,卢秀栋的额头右前方还留有一个大包,那是小时练武留下的。 卢指导从小有两大爱好。一是看书,尤其是看中国传统历史、传奇小说,他看的第一本书是《岳飞传》。另一个更重要的爱好就是练武。  相似文献   

12.
周杰 《精武》2005,(10):4-6
悟拳是郭玉杰先生受名师高人的启迪感悟而成。许多练武者苦苦追求一生,还是难有成就,甚至最终也未获得“苦尽甘来”的“快感”。既没有练出惊人的功夫。也没有练出一副好的体魄,为什么?思路不对,练法不妥,功理、功法不够充实。为满足练武者求功心切的梦想。先生在多年的练武生涯中,不断地访高人,拜名师。细揣摩,经过数百遍地推敲、总结和实践。上千遍地提炼筛选和试验,终于悟出了这套看似简单。却具有多学科内涵的悟拳。  相似文献   

13.
武术讲究“手眼身步法”。其手法、步法(如两臂摆振、步幅等)幅度很大,且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所以,练武术对人体的爆发力和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它要求关节的活动范围极大,因此很有助于增强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其次,武术还讲究眼法,要求做到“手到眼到”,手眼相随。这使人的眼球不断地转动,使眼部血液循环旺盛,眼肌发达,不仅可增  相似文献   

14.
竞技跆拳道的武德与经济理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练武人在物质利益冲击下能否把握住练武原则和经济利益的"度",文章本质上探究的是具体个体在对待经济和武道之间的处理关系和原则问题,即武术个体的"矛"和"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没有体育一词,因而也就没有体育这一大类,体育的许多项目是以其在社会上的作用而分属于军事练武、休闲娱乐和养生保健三个方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许多少数民族都曾建立过割据的和统一的国家,由于社会的变革以及实用价值观的不同,很少有几个体育项目一直为历代社会所重视,而没有兴衰的演变。即以军事练武性质的体育项目来说,它的兴衰是和军事战术的发  相似文献   

16.
蛰龙 《武当》2008,(6):45-47
武术,尤其是内家功夫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如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笔者有感于此,参同诸子之学,结合一己之识,藉由“丹劲道”以贯拳道。需要说明的是,“丹劲道”不是某个门派,而是方法论和修证境界,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春 《精武》2007,(3):40-40
天下武术门派林立,但纵观其术,无非是用身体去打人。各门各派的打法不尽相同,就看习者能不能活学活用,不要因为具体的招法而限制了自己的思想。练武之用,一是强身健体,二是技击。前者如套路,后者如散手。因为目的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要求。练套路时,要求眼到手到、眼随手走,而技击讲究身法要快速灵活。在技击中,如果也要做到势正招圆,在双方拳来脚往的快速攻防移动中是肯定来不及的。虽然套路练好了也能拆招为攻防练习,但却会因平时练习时形成的动力定型约束了练习者的灵活性,练成了死招数,从而降低了应变能力。因此,不能用训练套路的方法去训练技击,反之也不行。  相似文献   

18.
我曾是一名中师生,进行业余习武已多年了。在校学习期间,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练武好处多。 通过练武,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学习更有精力。以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无暇顾及进行体育锻  相似文献   

19.
史悦 《武魂》2013,(5):36-36
传统意义中武术练习方法有三种:文练武练与横练。无论是从意义上讲还是从内容方面说三种习武练习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却也十分混乱复杂。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力求以客观的便于理解的思维方法去阐述武术中的“三练”,以便于指导大众正确选择运用武术达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20.
杨春霞 《体育世界》2010,(12):89-90
阳湖拳是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创发于宋末元初,抗倭名将唐荆川、乾隆年间的江南大侠白泰官等都是其杰出的传人。清光绪年间,鸣凰、横林、戴溪、嘉泽、东安等乡镇盛行练武,与徐州邳县成为一南一北两个武术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