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辞格的使用     
辞格的使用,往往各有擅长,或许还表明各有偏爱。现代作家中,茅盾擅长于象征。比如《叩门》,写叩门声引起的一些思绪与联想。作者的心是迷惘中不无期待的,但开了门,原来叩门的是一条黑狗。"是你这工于吠影吠声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虽有声音,但所得是失望。再如《雾》,  相似文献   

2.
苦闷迷惘与渴望光明的二重奏——茅盾《叩门》赏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叩门》写于1929年,作者茅盾当时正流亡日本,心态敏感而复杂,故文章内蕴深沉而多隐晦,多用象征影射等手法。赏读时,我们必须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知人论世,把握文旨。初读一遍,似乎感到文章只是以叩门为线索,依次叙写了作者心绪跌宕起伏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我治学的时间不算很长,要谈治学经验,确实有些惶恐。但毕竟在求学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写出来供想入学问之门的同好们参考,也许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4.
李建信 《考试周刊》2011,(85):37-37
首先说明的是,本人是相声粉丝,喜欢相声也说相声,但没有做过科,也没有叩门拜过师,在相声这门艺术上更没有什么建树。  相似文献   

5.
博尔赫斯问道:什么是天堂?博尔赫斯答道: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这位浸泡在满是灰尘的图书馆里破万卷书、下笔有神的学者,曾不止平次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直至他近乎完全失明,又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  相似文献   

6.
1.入室先叩门,入室后脱帽。在美国,入室前须轻声叩门,经主人许可方可进入,男人进屋后均须脱帽。  相似文献   

7.
"争吵"的乐趣我应该是最早知道王竹立老师要点评我们所写案例的人。我清晰地记得,是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时接到王老师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看到了我们写的案例(其时我尚未拿到2014年12期杂志),打算写一篇点评文章,还不无"虚伪"地征询我的意见。我不知道他具体会怎么写,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大唱赞歌。我们俩见面次数不多,见面主要就是"争吵",而且可以持续争论几个小时,大多是围绕教学问题。这  相似文献   

8.
观察在于尽量地有所发现王金香面对作文题目时,很多学生经常感到没什么可写的;还有些学生虽然认为有东西可写,但拿起笔时又忽然觉得要写的内容很模糊,难以写清楚。对于这一现象,老师们不无慨叹: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缺乏作文素材。但若把作文题材缩小到学生已有的...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能写一手好字,既体现个人的文化素养,也值得自豪。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不无一定道理。现实生活中字写得美与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叩门》是茅盾早期抒情散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高校教材《大学语文》注释说,此文“含蓄地表现和讽刺了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统治下的狐鬼世界,抒发了革命低潮时期自己的苦闷、失望和愤激的复杂感情。”我认为,这样概括《叩门》的主题似是而非,有讨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作文要真实”这是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做到的。但教师在指导时会不会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错误呢。有一次上作文指导课,要求写一篇《美丽的校园》观察写景作文。观察后,让学生们口头描述校园景色。有个同学说了校园中的几处景物,然后说我们班的门窗和桌椅很破旧,口气中不无叹息之意。我刚想说:“我们要‘美丽’来写,不写破旧的桌凳,写整齐的桌椅,玻璃的明亮。”可是我的心一颤:这不是教给学生作假吗?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学校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我心念一转,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桌椅、门窗虽破旧,但我们的教室干干净净,桌椅整整齐…  相似文献   

12.
周建成 《现代语文》2002,(10):23-24
《诗经·邶风·静女》现收入高中语文第三册,诗共三章,写热恋中的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写得质朴流畅,没有什么艰深语。不过,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兹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公之于众,或许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时下学生作文乱象丛生。学生大多会运用一些流行的网络热词,却很难写出挥洒自如、隽永含蓄的文章。我想,它与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价值观的偏离不无关联。阅读教学,不仅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让学生知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了解文章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迁移,明白还能怎样写,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  相似文献   

14.
每一轮课程改革,总会因为理念的更新而给课堂吹来一股清新之气;每一次课标修订,总会悄然改变和优化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前些日子,诸多杂志上刊载了诸多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这些文章有研究专家写的,也有一线教师写的,针对重点,切中要害,既有理性的阐释,也有感性的呈现,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无教益。但语文课上,我们仍能见到教师们因为对新理念的理解不透,  相似文献   

15.
卢兹比萨饼     
<正>卢兹是意大利的著名心理学家,他写过一本自传式心理学作品,将自己的经历与一些心理学观点结合起来。在这本形象而有趣的小册子里,卢兹提到儿时的一件事:卢兹的母亲擅长烹制比萨饼。卢兹家境并不富裕,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是蔬菜比萨饼,但卢兹盘子里的比萨饼下,不定时地会出现美昧的腌肉——这是母亲偷偷留给他的。卢兹不无感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前,朱光潜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它是这位当代著名美学家的第一篇美学著作。虽时隔多年,今天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示。但也不无可以商榷的地方。怎样理解“无言之美”,怎样理解古人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写作的表现手法,有何启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说起写作文,学生们觉得头疼,很多老师也感到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尤其对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感到困惑。有的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孩子小,他们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尤其是农村孩子见识少),就是想说也表达不出来。”其实孩子们虽小,但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让他们在起步阶段就能喜欢作文.快乐轻松地去写作文。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一位女同事这样谈论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天晚上,儿子写作业时,她出于关心,凑过去看看,不想儿子脱口甩出这么一句:“你懂吗?做你的饭去吧!”尽管这位母亲心怀爱昵之情说出这句话,并在讲述时不无得意地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渲染,但这毕竟是儿子对母亲的喝斥,令人瞠目。三年级的小学生固然年幼无知,  相似文献   

19.
突破口 杠杆 润滑剂─—关于农村乡镇教育改革的思考江苏省射阳县黄尖镇文教助理周武刚【编者按】这篇文章写得好,作者从所做的工作中理出了几条精髓──总结出三条本乡教育改革的经验。这经验虽是一个乡镇的,但也不无普遍的参考价值。文章摆脱了工作总结的老框框、老...  相似文献   

20.
冰心缺少展示自己的勇气,其作品永远写不出家庭亲子爱以外,但文字亲切,能给人以母性的温柔和持久的感动。其诗作缺少诗的完全性,但能给人以兴味。她与宋美龄攀同学作参政“恐不是光彩”,她是文坛上善于务虚的福将。其中有些看法虽不无商榷之处,但毕竟表现了沈从文彼时彼刻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它们有助于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了解同代作家对同代作家的评价,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冰心其人其作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