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世进 《文教资料》2011,(30):90-91
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但近段时期以来.写作文却成了学生们的“头疼”大事,教师们常常束手无策,眼看着同学在那儿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恨不得马上给学生代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写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生活底蕴,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
“猪怕年,鸡怕五,学生最怕星期五……”足见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少教师曾为此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怕”的根源在于学生们缺乏积累作文素材、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更缺乏写作的基本技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的负担,让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累?进而形成一种好的作文习惯并乐于写作呢?我认为“评”这一环节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作文教学中生本思想复归与重建的逻辑基点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作文的源泉,但生活与作文需要“对应”,缺乏了“对应”,作文也就失却了生活的基础,作文教学也就游离于其存在的逻辑基点之外,成了漂浮在空中捉摸不定的“幽灵”。于是出现了人们理念的“变革”,“同学们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写”,更有甚者写“放胆文”,大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气势,可是我们得到的回报往往是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情感淡漠。追其根源主要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缺乏真切的生活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通过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让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赋作文以生命的灵性、生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徐冬云 《语文天地》2010,(12):15-16
前段时间.学校邀请一知名作家到校作了一个作文讲座.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最后的互动时间更是兴致高涨.有关作文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诸如:“怎样让我们的作文题材更新颖”.“初中学生生活比较单调.  相似文献   

6.
学生怕写作文是普遍现象,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寻求写作的契机的能力.本文试从“以回归生活,走进生活,爱上生活”三个方面就作文教学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活用生活这股活水从而使作文更高效的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一、常见的作文教学难点的定位及突破方式为阐述方便起见 ,姑且称之为几种类型。1.材料型。有人认为 ,学生写不好作文关键在缺乏写作素材 ,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他们最好的理论前提。于是在教学中就着重解决材料缺乏的问题 ,以种种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拓宽他们的视听 ,化虚为实 ,变无为有 ,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视听等具体感受后再做文章 ,如生活作文、活动作文等等。这种作文教学难点的定位及突破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作文教学的目标 ,是培养“巧妇做炊”,生活作文、活动作文侧重“录米下锅”,两者不可等…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根据本人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怕作文,是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一到写作文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即使好不容易凑成了一篇两三百字的文章.也多是假话、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二是缺乏词语积累,所以有些内容充实的文章,却词汇缺乏、表达不生动。怎样改变这种现象?怎样使学生由怕作文到喜欢作文?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相似文献   

10.
一、“应试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表现1.“从文到文”。模仿课文,教师把作文教学简单地看成课文的复制,作文教学缺乏“生活性”、创造性和学生个性。2.“从式到式”。盲目把作文这一充分体现生活、充满个性创造的复杂过程简单归结为若干方法,以技法套内容,以格式限...  相似文献   

11.
一、专题式作文教学的提出与构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在低效的困境中徘徊。小学生学习母语,非但没有很好地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反而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调查表明: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是小学生作文不健康心态的主要表现。反映在习作上,则表现为题材单一、思维狭窄、缺乏个性。作文“编、抄、套”,说话“假、大、空”现象较为普遍。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以“文”为本的旧作文教学机制。正是这种以“文”为本的机制,导致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学生…  相似文献   

12.
“没啥可写”是众多中小学生写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感到“没啥可写”呢?我认为是学生缺乏观察、思考、不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外的作文素质及有益活动的开展,致使学生没有作文的源泉。如何使他们走出作文难的困境,使他们愿写,乐写呢?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3.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深感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教学,而学生对于写作文也是非常烦恼.为了写而写.凑字数.应要求,于是无病呻吟、内容空乏成了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更觉作文课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喜欢作文、爱上写作呢?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林华君 《考试周刊》2012,(45):44-45
中职生的作文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没有可写的材料。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生活.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每次批阅学生的作文,“生病”“钓鱼”“做饭”“考试”等材料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学生们为何对这些材料乐此不疲?他们的生活就这么单调吗?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他们对生活缺乏关注,没有发现新鲜的、有独特体验的生活片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创新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激发写作兴趣,开展活动作文目前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一方面是因为受环境的局限,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很窄,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的指导,所以学生缺乏写作材料,无话可写。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倡的“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这一思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也启发了我们要给学生以亲身实践、体会的机会。所以,通过活动作文这样先实践后作文的作文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做到有话可说且言…  相似文献   

17.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提到学生作文.就算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也有“爱你在心El难开”的尴尬.无米之炊难为.老师们都能引导学生通过各个途径积累素材.可要做一个“巧妇”.将积累的材料合理地布局谋篇却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这种写作技巧绝不能仅仅依赖作文指导课来完成。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贯穿语文学习始终的一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悉技巧”。  相似文献   

18.
“作文难.难作文”,这几乎成了大多数中学生的通病。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撕挠腮,皱额锁眉.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甚至过了几十分钟还是望题兴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阅历太浅,知识面太窄,语汇太贫乏,尤其缺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了解除学生的痛苦.收到疗救的功效.我选择了一系列开启学生动笔作文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达到作文教学的“立人”目标就不可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略了这点.作文就只成为一种技能技艺。先哲说得好。“文胜质则史”。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像”,要“写想像中的事物”,要“写想像作文”。翻阅学生的习作.我们发现有一个通病——模式化.而且相当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像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