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传统。通俗地讲,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人文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相似文献   

2.
一、数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根据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的解释,"人文"这个概念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唐朝李贤对此注日:"人文尤人事也."  相似文献   

3.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祭祀".西方不少学者如怀特等人就把文化定位在精神、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深刻性.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平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文化与人文的这种内在一致性,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中小学"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传统.通俗地讲,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人文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的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探索文化语文文化语文是从文化层面实施的语文教学,即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文化"与"语文"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相似文献   

6.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 "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 "旧指诗书礼乐等." 《易·贲》中写到: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何为"人文"和"人文关怀"?"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旧指对人规范约束和改造的诗书礼乐,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的各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特定人群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蕴涵着人类的思想、情感与理性等种种精神成分。因此,"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但又难以确切指陈的概念,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人文"一词,源出《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显然,儒家从一开始就从天人之际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包括文艺)对人的教化、化育功能.一般认为,"人文"的基本含义是,关乎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重点在人类的思想精神领域,如爱国情怀、人道精神、奋发有为的个人抱负等. 而把大学语文明确定位为一门人文性与实用性兼具的综合素质课程,乃是姜山秀、李桂廷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本文所引篇目均以此版本为准.)鲜明的学术立场和编写原则.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人文性定位方面,对该教材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9.
<正>1.理论背景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定义“文化”二字在中国出现较西方为早。甲骨文中是否有?目前似乎尚未能辨识出来。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文化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和现代语言中的文化二字意义有显著的差异。《易经·贲卦·彖传》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言圣人观察又化,则诗书礼乐之谓,当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一词最早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源于生活、关注生活、回归生活,文化观乎人文、教化于人、默化于心、贯之于行。现行《文化生活》模块涉及知识相对简单,理论观点内容较多,许多一线教师感觉该模块教学味同嚼蜡、淡如白水,不能较好地实现学科价值和课程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文化、品味文化、甄别文化、选择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中译释贲卦卦辞的一则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道、人事,而"天文"指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现代人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其主要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以文教化是人文的主要功能。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并运用科学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人文教育则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并运用人文知识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以升华精神境界,塑…  相似文献   

14.
何开进 《教育》2015,(2):52-53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日益淡薄,道德观念日益低下。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学校,如何让教育发展真正做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便成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开始了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创设现代文明的征程。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一词源于中国《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辞海》中解释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最早  相似文献   

15.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3):F0002-F0002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前圣警策之语,寓意深邃无比.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什么是"人文"?其实"人文"二字古已有之。《易经》上就说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这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与人文教育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语文不纯粹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是由文质皆美,堪称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组成的。其中,有选入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典籍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单地说,天文是阴阳刚柔,人文是礼乐教化。从人文角度来看,一方面强调运用礼、乐、仪等方式对人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人文教育更是被提上了新高度。构建"融通古  相似文献   

18.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和本质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天  相似文献   

19.
<正>创建良好质量、丰富内涵,兼具鲜明特色的好学校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追求。而这一追求能否转变为现实的存在,依赖于学校的自我革新,以及在革新过程中学校文化的建构。当下,文化之于学校的发展,其作用愈加重要。一所不流于世俗的学校必定有其独特而固有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以及使命和愿景,生活在其间的教师和学生认同并遵循学校文化力量赋予的方向与引领。《易经》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相似文献   

20.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溯源文化,文是根本,化是关键,化代表行动和实践,化代表创造和承担。因此,文化育人,缘于根本,重在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