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意”。因此,教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教“有字”,更重要的是教“无字”。通过点拨,使学生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作文最头疼的问题是普遍感到材料匮乏,无话可说。怎样从贫乏中找到突破口,于“无”中生“有”呢?一、配景:变寻常为独特的武器平原地区突兀的一座小丘成为人们登高远望的游览胜地,久渴之后的一杯白开水会给人甘甜滋润的享受,颠簸在汹涌巨浪中的一叶小舟更能显出英雄本色……这些都在于相关事物  相似文献   

3.
陈华忠 《辽宁教育》2004,(10):43-43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值得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些同学的注意力往往被题目中的显性条件所吸引,而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导致解题错误.为了帮助大家学会缜密思考,“无”中见“有”,即在显性的问题中看到隐含的条件,现对常见的几种类型作一些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隐含条件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一个前提是a≠0,因为若a=0,方程就成为一元一次方程了.这种不言自明的条件,在解题过程中经常被同学们忽视.例1当m为何值时,方程2mx2+(8m+1)x+8m=0有两个实数根?犤分析犦在这个问题中,要判断方程是否有两个实数根,应先考虑这是一元二次方程…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曾经伴随在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  相似文献   

6.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3,(16):21-23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我们对见义勇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少年儿童要不要见义勇为也发生了一些争论,提出少年儿童不应提倡"见义勇为",而应提倡"见义智为"。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口号的变化,概念变化的后面或深处应当是有更深更根本的变化,那就是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包括策略、方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意义很大、很重要,是我们认识与教育的重大进步,应当支持。不过,概念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有一些问题还需持续、深入的讨论,比如,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听一位教师执教《邓稼先》。接近尾声部分,教师向全体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从邓稼先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小说中,少年剑侠出道之时,往往是锋利无比的宝剑;等到武艺精进时,用的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对他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当成为名震江湖的大侠时,他可能就只用一根木棍了,这就是说,金属那样的锋利和质地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侠小说中,少年剑侠出道之时,往往用锋利无比的宝剑;等到武艺精进时,用的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对他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当成为名震江湖的大侠时,他可能就只用一根木棍了,这就是说,金属那样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13日星期三晴“丁零零……”上课铃响了,张老师捧着一个绿色的纸盒神秘兮兮地走进教室。“同学们,你们猜猜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饼干,有的说是糖果,有的说是玩具……张老师摇摇头说“:都不是,这里面装的是舞蹈家、科学家、作家和画家的照片,你们想看吗?但有个规矩,看完后不许跟其他同学说。”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张老师首先要贺婉婷上去看,接着是申师玫,两个女孩看完后,偷偷地笑了。然后是刘淼、贺揽月……他们看了也是吃吃地笑。最后轮到我了,我希望将来能成为像杨红缨阿姨、郑渊洁叔叔那样的…  相似文献   

11.
“有”与“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个哲学名词。“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意为有形、有名、实有等;“无”,表示事物的不存在,意为无形、无名、虚无等。但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为历代中外贤哲所不断探究的深奥话题。从老子、庄子、《周易》到达哥拉斯、柏拉图;从王弼、黑格尔到恩格斯,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尽管诸家学者论述繁多,但尚未有一个较确切的定论。笔者不揣简陋,对此略述管见,并望同道者教正。  相似文献   

12.
徐健 《考试周刊》2010,(5):63-64
“诗中有画”是某些诗评家笔下包评百诗的“万灵丹”。诚然,诗与画有相通之处,却也有诗意难用画意表达的情况。一首诗,必须具备三要素,即空间、场面、描写,才能诗中有画,如果是时间、过程,叙述、诗情与画意则难以相通,就不可套以“诗中有画”的框架。这是我们欣赏诗词时必须了解的一点常识。  相似文献   

13.
复音形式的"无有"是由单音词"无"和"有"经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逐渐演变来的。组合的复音词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词形逐渐凝固,词义逐渐虚化。"无有"在使用的过程中又逐渐呈现出地域的差异性,使用范围和频率都逐渐缩小,直至被新词"没"和"没有"取代。  相似文献   

14.
分析电路组成是贯穿整个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大问题,是认识电路、分析故障、电学计算的前提,也是中考的热点.不会分析电路,一切问题便无从下手.因此,对电路图中用电器(小灯泡)、电阻串并联的认识、分析尤为重要.尤其是电路中有“两表”,即电流表和电压表时,使我们眼花缭乱,复杂难辨,看不清电路的庐山真面目.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用“去表法”分析电路的组成,以期抛砖引玉,对电路分析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常常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无论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多么微小,教师都应该及时抓"彩"。我上过一次公开课,内容是小篮球。在准备部分,我让学生自主玩球,活动气氛并不活跃,突然有女生无意中做了一个下腰动作,身体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7.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18.
学习从阅读开始。什么是阅读?我们又得如何阅读?问题看似简单,如果仔细地去想一想,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道理。阅读中的“有”与“无”就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与阅读有关的“有”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指阅读物中有什么,其二是指阅读对象认知结构中已有什么,其三是经过阅读后得到了什么。而“无”,第一指的是阅读物中没有直接表白出来的内容,其二是指阅读者还没拥有阅读内容所包含的信息,其三是指通过阅读又会失去什么。  相似文献   

19.
“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门术语。“无”“有”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对立的、更不是矛盾的,乃是一贯的、相连续的,是两种有对待比较关系的事物。二者同出于道。“有”由“无”来,“无”自“道”生,故为“有无相生”。老子的“无中生有”是三十六计中“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渊源。凭借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无中生有、隐真示假的战术,仍然是一条保存实力的途径,消灭敌人的妙方。  相似文献   

20.
张东升 《上海教育》2004,(3S):31-31
小学科,在高中大概指的就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这些学科吧。说它们小,确实如此,理由有三:其一,所有内容,一年结束;其二,每周课时都是小于或等于三节;其三,课少人也少,一门学科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小于或等于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