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色动人     
本月亮相词"黑"【解释】①是物体完全吸收日光或与日光相似的光线时所呈现的颜色。②黑暗。③秘密;非法的;不公开的。④坏;狠毒。⑤象征反动。  相似文献   

2.
走过     
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生活才有效率,高三时我的成绩并不是太好,当时我觉得已经这样了,当时许多同学的理想是上清华北大那样的名校,为了不显示我"胸无大志",我总是对别人说我想上"北京的大学",那时班里贴有许多名校  相似文献   

3.
折辱     
《甄嬛传》把宫斗剧推到一个高潮。观众无论老少、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在看;媒体俗到城市晚报、雅到《三联生活周刊》都在评。看《甄嬛传》学到一个新词——折辱。这样的新词叫"甄嬛体"。一个妃子难为另一个妃子,受气的便是被"折辱"。被折辱的,一定会想尽办法还回去,折辱对方。所以,《甄嬛传》中高贵体面的妃子们虽然个个都是大家闺秀,却狠毒至极,为博得皇上的宠幸不择手段。  相似文献   

4.
吴勇是我的老朋友,他要我对他的课做一点评论。我说,我的作文观是"讲评"重于"指导",你让我怎么说好话。吴勇说,要的正是这样的"围观"。有了这话,我放下心来。吴勇的作文教学的第一个词叫"儿童"。"书包里的秘密"这样一个话题,出现在别人的作文教学里,我会惊奇于他的儿童意识;出现在吴勇的作文教学里,我一点也不奇怪。谈起作文教学,儿童,是吴勇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的"藏在名字里的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这首《清平乐》是"一九二九年秋"做的,在刊本上标题为《蒋桂战争》.关于这首词,我在一九六二年曾经写过一点读后感.目前《光明日报》准备把主席的墨笔手迹发表,同时要我再写出一些体会.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这首词无论从内容上或者格调上来说都是革命的词.要读懂得这首词,首先要重新温习一下当时的革命形势.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军阀混战时代的  相似文献   

6.
《清平乐村居》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样的文学形式,这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婉约之作"。八百年前,南宋上饶农村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到辛弃疾的这首词里去看一看。八百年前的声音"词"是什么,让学生说说"词和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基本能看出  相似文献   

7.
<正>《垫底辣妹》主演:有村架纯/伊藤淳史/吉田羊亚·贝纳尔标签:成绩逆袭推荐指数:改变必然经历阵痛上中学的时候,政治书上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世界上的一切无不处在变化之中。当时只觉得这话说很道理,然而验证这句话的,是我目前为止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垫底辣妹》,乍一看片名,很俗气。毕竟"辣妹"这个词流行的时候,上网还叫冲浪,淘宝还没有购物车,网瘾还需要治疗。但就是这样一部"鸡汤"电影,却恰好击中了我。这是一部关于"改变"的电影。而改变,是我人生的母题。  相似文献   

8.
好的词我常常把它当现代诗来读.这并非危言耸听,我的意思是,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古代格律诗的现代版.以前如果有"现代诗"这一词,今天大概不会有"词"这名称了.词虽然仍有句型、平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但实际已相当自由,部分名家甚至在原有词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新的词的形式和词牌名.这和现代诗的自由创造又有什么区别呢?!尤其,在一些词宗大家那里,这样的界限就愈发模糊了.  相似文献   

9.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句子:说起暑假的实践活动,个中三味,请听我慢慢道来。这个句子中的"三味"一词用错了,应该是"三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弄明白"三味"与"三昧"的基本意思,再加上这两个词词形上太相似,便将"三  相似文献   

11.
记得小学时老有写日记的作业.我的哥哥大我两岁,每篇日记总是开头写"今天……"我当时觉得,这样的开头实在没什么特别.所以,我每篇日记的开头,虽然不是用什么特别的方式写,但常常都使用了不同的字词.我至今不清楚当时为何会有这样的写作倾向,也许认为,有点儿变化,感觉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看着眼前的这张手掌大的卡片,我的心在颤抖. 在模糊的记忆中,我隐约记得这样一件事:大概是十多年前,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夏天,阳光似火,蝉不知疲倦地拼命唱着‘知了'歌,青蛙一动不动地伏在草丛中夏眠.……"当时,这篇作文我给了一个不太高的分,特别是"夏眠"一词,我作了重点点评,评价的原句子已记不清楚,只记得大概有四五十字,都是责怪的言语.这些年,我还几次将这段文字当作笑料讲给同事听,却一直没有发现其中存在问题.直到偶然见到的这张小资料的卡片,才让我明白自己犯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我一直在尝试着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着主题单元教学的探究,力求创设高效的课堂。拿到小学语文苏教版六(下)教材的第九课《词两首》时,我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把《如梦令》和《渔歌子》放在一起?能否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教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词,觉得《如梦令》的词眼应该是"醉"字,而《渔歌子》的词眼应该是"归"字。意外地发现了这两首词中都有"归":"沉醉不知归路","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个"归"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给学生做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改病句:"放学后,全班同学都走了,只有晓明一个人在教室里静悄悄地写作业。"这样的练习题从我自己的学生时代到我的教学生涯中,历来是被当作典型的病句来修改的,所犯的错误是前后矛盾。可是,依稀记得我上学时有位老师曾说:"它不是病句,而是一种修辞。"至于属于哪种辞格,有什么样的特征,心里一片茫然只有一个感觉:它的名称是一个挺生僻的词。我找遍了我所能翻阅的所有  相似文献   

15.
金苏焱 《幼儿教育》2008,(Z2):18-18
<正>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相当复杂。如果操之过急,很容易欲速则不达。在育儿道路上,我就有过不少教训。记得当初教儿子说话时,我和太太担心他学会以重叠词为主的"婴儿语",所以尽力避免说"杯杯"、"猫猫"这样的婴儿词,而是教儿子一些较为成熟的语句。让人欣慰的是,我们营造出来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时代。可是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坠落仙灵     
我一向是个爱哭的孩子,之所以称为孩子,是因为我找不到比孩子更能形容自己的词语。然而离开蚀那一天,我没有哭。黑夜的四周冷得怕人,我就这样竖起衣领,呼出一团白腾腾的雾气,转过身,背对着他们的尸体,不停的走,都没有回头,亦没有悲伤或恐惧。每当我无辜地睁大眼睛时,胭总会捧着我的脸,叹口气,说:“裳,你太孩子气了。”我记得他眼里的心疼,当然还有失望。而蚀总是会狠狠的瞪着我“凝裳,你这个狠毒的女人!”然后我就会笑,我大笑。我狠毒?是谁曾经说过我像玻璃般易碎?是谁说会保护我?是谁说无论以后怎样永远把凝裳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而后来,只不…  相似文献   

18.
正记得小学时老有写日记的作业。我的哥哥大我两岁,每篇日记总是开头写"今天……"我当时觉得,这样的开头实在没什么特别。所以,我每篇日记的开头,虽  相似文献   

19.
乱国毒后     
史上流传下来的女人,以狠毒著称的,颇有几位,以丑陋著称的,也颇有几位。但能把狠毒和丑陋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估计只有一个:这个女人便是号称"乱国毒后"的贾南风。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最后落寞地被  相似文献   

20.
《吕太后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在本传中展现出超高的史家笔法。一是使用表现男性的"刚毅"之词来形容吕雉的个性品质;二是通过"互见法",记述吕雉的3次流泪,皆有功利目的,以此将人物具象化;三是通过具体描写毒害戚夫人以及"召惠帝观人彘"事件,深层剖解吕雉的狠毒之心及有负为人之母的德行;四是"太史公曰"中的论赞,显示出司马迁对吕雉当权时期政绩的"寓贬于褒"以及对外戚之祸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