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字和金文,都是笔力遒劲、造型别致的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殷商以前的书法至今还没有发现。只就殷商到今天这三千多年以来,书体已经过多次变化:从古文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八分书、草书、真书(也就是一般说的楷书)和行书。这些书体,都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下来,有的是留有姓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另有一部分作品出自没有留下姓名的书法  相似文献   

2.
正要提高书法艺术的书写水平,首先必须具有对书法的欣赏能力。有了对书法的欣赏能力,才能识别优劣,择善而从,才可以少走弯路,不致误入歧路,从而提高书写技巧。怎样才能对一件书法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呢?这就需要掌握欣赏书法的基本知识。第一从法度方面欣赏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要看这位作者在书写时是否有法度。所谓法度,  相似文献   

3.
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刘福铸$莆田学院中文系$妈祖文化研究所$中南大学$福建省楹联学会~~  相似文献   

4.
书法欣赏     
《广西教育》2007,(11B):F0003-F0003
  相似文献   

5.
6.
书法欣赏     
《教育文汇》2013,(2):F0003-F0003
  相似文献   

7.
书法欣赏     
  相似文献   

8.
书法欣赏     
管永军 《贵州教育》2010,(18):F0003-F0003
  相似文献   

9.
书法欣赏     
《语文天地》2012,(8):F0002-F0002
《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二十课,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写生:妹习画。临摹书帖。姐日:“不如写生。”妹问何谓写生。姐至门外,折野花一枝,归而置于几上,谓妹日:“以真花作画帖,谓之写生。”  相似文献   

10.
11.
一作为书法家的精神物化——书法作品,不言而喻,是能够给予人们许多美的联想和享受的,但是,如何来欣赏它呢?在艺术审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又需要哪些因素来辅助呢?在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中,由于对书法的推崇,不免有视之“神”、“玄”之嫌,欣赏也随之附上了神秘色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运用一些难以究诘的词藻,使人不知所云或望而生畏。如康有为欣赏《石门铭》,就留有“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一语,称赞其美妙境界,其意所指还是不甚明了,正如宋代米芾早就批评的那样:“征行迂远,比况奇巧”,“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而比较科学的欣赏途径、欣赏要求在哪里,这正是人们所要寻求的。  相似文献   

12.
姜广志 《江苏教育》2007,(13):125-126
说到书法欣赏,有的人认为这是从事书法的专家的事,或是做书法这门学问的人的事,还有的人认为,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不是文盲,对于字的好坏都是能看得出的,其实这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3.
北野 《陕西教育》2014,(5):F0003-F0003
  相似文献   

14.
15.
16.
欣赏书法是从认识构成书法的外在形式——笔法、墨法、结构、章法等技巧开始,结合个人的书法实践、性格爱好、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由浅入深地认识书法的内在精神——骨力、情感、形象等。书法之为艺术,依附的是文字,表现它的是技巧,而它能够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华民族不断地赋予它的人格化精神与情感。欣赏书法的过程、认识书法的要点都归结为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
书法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基础,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混茫神奇,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境界。由于书法固有的模糊性,造成了书法欣赏的模糊性。模糊性可以说是书法具有巨大的艺术潜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书法欣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既有其实用价值,也有其审美价值,它通过简炼的线条造型表达一种复杂的思想情趣。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观赏者,能够使观赏者象欣赏优秀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一样,使人们得到各种美的享受。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在当今世界上得到了愈来愈大的推崇。 汉字源于象形,给汉字造成了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形体结构,这样,便产生了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汉字的象形性是书法美的基础,但是不能说汉字的象形性直接造成了书法美。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象形性愈来愈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对传统文化、姊妹艺术兼容并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趣和高品位.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是一个以整体到局部,又以局部到整体的复杂的审美观照过程,也即是对其线条美、造型美、章法美、风格美的欣赏.这种欣赏,既有侧重理性的真鉴,又有侧重感悟的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