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1月5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韩琨老师作了一节市级研究课,课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这是一节选修课,目的是探索在“专题式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选取了《项羽之死》一文,此文是在“自主赏析”的版块中呈现的。在一次同课异构的优质课比赛中,比赛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项羽人物形象时,讲到项羽自刎赠头吕马童时,教师对此总结出项羽是重情重义的性格,笔者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3.
<正>按理说,对于教师们而言,出现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的选文《项羽之死》,其教学重点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们赏析文本中的项羽形象。不过依旧还有老师将情节的梳理、文言语法知识的归纳视为教学的重点——这种教学处理首先就与单元目标相脱节。此外,有些老师倒是重视"形象"教学了,不过纵观整节课的文本解读,其对项羽的形象分析过于表层,比如从"垓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中《唐诗宋词选读》课存在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诗词时“照本宣科”、“浅尝辄止”的弊端.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着力加强该课程的有效性.开展高中《唐诗宋词选读》课有效性教学,采取专题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5.
刘正铭 《教育艺术》2003,(12):60-60
从“两课”教学的现状看,要提高“两课”的教学地位和教学效果,可以实行专题式研究型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式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专题式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引导和指导。“两课”教师怎样进行专题式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至少要把握好六个“度”。  相似文献   

6.
当前,各式各样的数学公开课、评优课中常常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过多的“展现”是否会削减了学生的能力训练?与此相反,被视为“传统的”教学在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中还有没有价值?有一次,市教研员带领一批教师来听课,我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试验,上了一节求三角函数值域的习题课,在教学中反复使用“学生板书练习——教师变式讲解——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反思拓展深化——提出新的问题”的流程,得到了一致好评.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程序.  相似文献   

7.
个性化解读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个性化解读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个性化解读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成了逢场作戏的“即兴表演”。由于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许多教师非常茫然,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了。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没人听课则恢复“标准化解读”。阅读教学依然承袭传统,因为这一套对考试非常“管用”,这也许正印证了萨特的“存在即合理”吧!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  相似文献   

8.
张永莲 《青海教育》2008,(12):31-32
所谓“两学”,是指课前自学和课内自学;“一教”就是教师的点拨、引导;“一补”指知识的巩固、强化。在这四个环节中,每一环节又分为“课前预习——课内检查预习;学生自学——组织讨论;质疑问难——教师解难、评议;巩固练习——总结、深化”八个基本教学步骤,从而保证在预定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说明这是我设计的一节与指令性写作有关的作文课,即给学生作文题"冬日的阳光",引导学生完成"审题——找材料——选材料——构思——写作——修改"这六个阶段的作文实践。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们只能完成这六个环节中的前两个,此过程我与学生一起体验、思考和小结。我的作文教学观念体现在本节课的设计中。1.写作课堂的设计起点来自学生的写作现状。阅读课的起点来自学生对文本的原初理解,写作课  相似文献   

10.
毛咏梅《石壕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解读权交给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可分为学生自学解读、合作探究共同解读、教师启发学生解读三种情况。其目的就在于扎实地提高学生自读文言诗文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从内容上划分,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读通读懂文句, 理解本诗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其  相似文献   

11.
(一)一节课的启示我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陈美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向通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她在教学“正比例”时,启发学生在争论中获得了清晰而巩固的知识。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并板书课题——正比例。然后向学生布置阅读教材的内容及其要求。几分钟以后,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什么叫正比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挂出写着正比例意义的小黑板。教师认为学生能说出正比例意  相似文献   

12.
听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研究课《这儿真好》,引发了我对当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这节研究课的前半程,教师上得很流畅,学生相当活跃。在这节课的最后十分钟里,老师安排的内容是“精心”指导学生书写好“象”、“极”、“玩”、“年”四个一类生字。按理说,十分钟时间安排写四个生字,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可在教学中,老师先引导学生逐一给这四个生字组词、扩词,然后再引导学生逐一书空识记字形,接着又引导学生逐一观察、评价老师所“范写”的字存在的问题,最后又带着学生温习了一遍“写字歌”。待到教师将上述环节教学完毕,…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课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文学性”,而我们目前的文学课教学普遍存在“文学性”缺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展现文学课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充分张扬文学课“的文学性”。这就要求文学课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并注重文本解读的多重性;投注感情,并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因为学完了《鸿门宴》,刘老师要我们课外去搜集一些有关项羽的资料,准备下节课让全班同学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探究一下各自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相似文献   

15.
栾海军 《科学课》2009,(6):39-39
《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探究热传导的现象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按照课本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都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前几天听了一位教师的课,我发现本节课的“活动准备”这一环节值得商榷。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按照课本的顺序先让学生用手摸一个盛凉水的杯子,学生觉得很凉,  相似文献   

16.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7.
知识的传递还是经验的改造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配合教师”说,体现了知识传递的教学观,认为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传授既定的知识内容。另一种“是学生逼教师”说,体现了经验改造式的教学观,认为上课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观发展到经验改造的教学观。最近常常在中小学校,和教师们生活在一起,听了不少公开课和家常课,也参与了教研组的评课和部分教师的教案设计,感受颇多。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们经常和我“说学生不配合”或者“这节课学生很配合”。这是我听得最多的话。下课后,如果…  相似文献   

18.
王俊 《河北教育》2008,(7):36-40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探、辩、用、融——审辩式学习‘五学’课堂”的理念及操作系统创造性地开发了“度量衡的故事:走进‘度’的世界”这节课,目的是在这节主题式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对话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20.
强红权老师执教的这堂《船长》课,曾荣获“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儿”。说其具有“语文味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节课的教学结构符合文体特征。《船长》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而情节、环境、人物是此类课文需要解读的三大元素,而人物又处于三大元素的核心地位。老师的这节课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这是展现船长性格的基础;第二部分,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感悟船长形象,这是本课的主体;第三部分,演示沉船场景,完成船长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