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红曲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总结了红曲色素结构及性质表征的常用手段;从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两方面归纳了红曲色素功效评估的研究概况;分析了当前红曲色素在组分分析与功效评估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红曲”天然色素作为五华的一个传统特色产业,有它独特的优势。但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红曲产业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随之暴露出来。本文针对广东五华“红曲”兴衰进行了周密的探讨,并为广东五华“红曲”天然色素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小米为原料,采用小米红曲以及黄酒活性干酵母为糖化发酵剂酿造具有保健功能的小米红曲酒。最适宜的酿造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8~2.0,液化时间40min,红曲添加量为原料量的8%,前酵5d,后酵10d。  相似文献   

4.
红曲米中红曲色素及Monaco link的提取与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了红曲米中红曲红、黄色素和Monaco link的分离方法。提出通过乙醇萃取、新的组合色谱柱(硅胶色谱柱和中性氧化铝色谱柱)分离程序分离上述三种物质的方法。红曲红色素、黄色素的色调分析显示分离效果良好。并用HPLC法测定了分离前后红曲样品中的Monaco link含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红曲的起源年代至今存在多种不同观点,缘于中国红曲史源文献信息的晦暗不明。对红曲产生于东汉时期的种种质疑,与对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有关记载是否可靠有关。《七释》是否真实存在?《七释》所言的瓜州在哪里?不同版本《七释》所言的是“瓜州红麦匊”(“瓜州红曲”)还是“瓜州红麥啇”?通过综合考证与推理,可知:《七释》应是真实存在的;《七释》所言的瓜州,应是敦煌地区;《七释》所言的是“瓜州红麦匊”而非“瓜州红麥啇”。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诗篇所言“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麦匊,參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应是真实存在的。红曲和红曲酒名称出现很早,而红曲和红曲酒制作技法在古籍中相隔较迟出现,这不是质疑《初学记》中《七释》篇有关记载可靠性的充分理由。因为有关现象与红曲制作及酿酒工艺技术复杂性、技法传承保密性、制作地区环境气候以及红曲应用的普及程度有关。总之,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诗篇实为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中国古代红曲的历史文献,中国古代红曲的史源应不迟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6.
红曲(Red Rice)又称红米。颜色红紫优美,富含酒香,宛如朱丹,故亦称丹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加工食品的一项发明。早在宋代,人们就用红曲霉在稻米上培植,制成了红曲。它是食品酿造业的重要原料,是饮食业和民间亨调的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及提取最安全的天然食用色素。同时它也有一定的药理价值,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曲具有和胃健脾、消食祛肿、活血、通纹之药效。特别是当今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认识到在绝大多数化学色素中,对人体健康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采用红曲作色素就免除了这种之忧。所以长期以来,红曲一直深受着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红曲原产于福建省的古田、屏南、闽清等地,是红曲的故乡,故有“福曲”之称。在日本,对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民间收集的红曲米为材料,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红曲霉进行了研究:(1)将红曲霉进行初步选育和紫外线诱变后,选育出高产红曲色素的菌株,其紫外线诱变的垂直距离为30cm时,最佳照射时间为15 min,选育后其色价为910 U/g,比原菌株色价高105 U/g.(2)对单因子KNO3、钙镁片、Vb&Vc对红曲霉生长速度和产色素的能力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Vb&Vc 可以促进红曲霉的生长和色素的产生,KNO3 也可以促进红曲霉的生长和色素的产生,但效果不显著.在三者当中,Vb&Vc对红曲霉生长和产色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58-61
本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红曲霉菌剂对五华三黄鸡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屠宰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其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选50只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五华三黄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对照组为基础日粮,实验组分别喂养添加0.2%、0.5%、0.8%和1.0%红曲菌剂的基础日粮.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5%和0.8%红曲霉菌剂组的鸡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23.04%,18.79%,增重效果显著(P<0.05);(2)喂食红曲菌剂1 20 d后鸡肠道中大肠杆菌数量有所下降,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3)红曲菌剂各处理组对五华三黄鸡胸肌率、腿肌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不同程度降低腹脂率,尤其是0.5%的处理组,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基础日粮中添加红曲霉菌剂对五华三黄鸡的生长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并改善了肠道微生物群落,其适宜添加的浓度为0.5%.  相似文献   

9.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关注。作为实验课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现以指导学生制作纯种红曲实验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按B·N奥列霍维奇的方法进行测定,本文以常规品 种紫壳作对照,分别测定了紫壳、高温敏感核不育材料1356S、衡农S-2 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不同育性条件下的叶片和幼 穗花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两因素方差分 析(F检验)及平均数的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育性敏感的2个 时期,1356S和衡农S-2不育株的穗花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极显著 低于可育株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分别是可育株的72%、72.1%、 63.2%、67.7%,必然会使不育株花药中能量供应短缺,造成物质合成等 许多生命活动衰减,最终导致不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治疗非淋菌尿道炎的理想药物。方法观察环酯红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并与阿奇霉素进行比较。结果环酯红霉素组的有效率为84.0%,阿奇霉素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环酯红霉素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  相似文献   

12.
Liu  Zhijing  Xu  Cong  Tian  Ran  Wang  Wan  Ma  Jiage  Gu  Liya  Liu  Fei  Jiang  Zhanmei  Hou  Junca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2021,22(7):533-547
Lactic acid bacteria(LAB) are a representative probiotic. As the dominant flora in the human intestinal tract, LAB can regulate the balance of human intestinal flora and improve host heal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solate and screen LAB that are well suited to the intesti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excellent probiotics and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fter 16 S ribosomal RNA(rRNA) homology and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potential probiotic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resistance to artificial gastrointestinal fluid and drugs,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nd safety.Three strains of LAB with acid resistance, bile salt resistance, 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and no multidrug resistance were selected: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Leuconostoc lactis, and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Analysis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e substances in the three strains and their fermentation broth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of L. lactis were organic acids, whereas those of L. salivarius and L. paracasei were organic acids and bacteriocins with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se three strains of probiotic LAB with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identified as bacterial resource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to develop probiotic prepar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caused by intestinal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3.
糖蜜酒精废液是利用制糖副产物糖蜜制造酒精所产生的废液,是一个庞大的污染源,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以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在治理的同时回收能源和其他有用的物质,创造经济效益,符合低碳经济的政策和趋势。阐述了糖蜜酒精废液的性质、危害及其处理的现状,介绍了糖蜜酒精废液中的色素组成,以及分离提取糖蜜酒精废液中色素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刺果分离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3种常见致病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应用滤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microbrothdilution)分别检测青刺果分离提取物对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sistency)以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BactericidalConsistency).结果:青刺果分离提取物经AB-8大孔树脂洗脱后抑菌活性物质富集在30%醇洗部分,对三种标准菌(金葡球菌ATCC25923、大肠杆菌44102、沙门氏菌50041)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90mm、19.81mm、19.53mm),三种耐药菌(金葡球菌GL17、大肠杆菌EYAC08—56、沙门氏菌STQD2G)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89nma、19.61mm、17.42mm,同时,MIC值结果表明大孔树脂洗脱的30%醇洗部分对标准的金葡球菌ATCC25923和大肠杆菌44102的MIC值(12.5mg/mL、25mg/mL)是洗脱前对标准的金葡球菌和大肠杆菌MIC值(25rag/mE、50mg/mL)的二分之一,对标准沙门氏菌50041的MIC值(25rag/mE)仅为洗脱前分离提取物对标准沙门氏菌MIC值(100mg/mL)的四分之一.结论:青刺果分离提取物对标准和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6种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或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天然甘蓝食用色素化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蔬菜花色素是天然食用色素中的一个主要类别,属水溶性色素.甘蓝色素是蔬菜花色素中新近开发的一种.本文测定了甘蓝色素吸收光谱和其在溶液中呈现红紫色的适宜酸度条件,观察了不同pH对该色素的影响和这些添加剂存在下它的光照稳定性.为甘蓝色素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天然紫草色素的提取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软紫草为原料,99.9%的乙醇作溶剂.用浸泡法提取天然紫草色素,并对色素的有关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天然紫草色素对光、热、空气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芹菜叶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确定其提取的较佳工艺及稳定性的条件.采用乙醇溶剂振荡萃取法,在5l0nm波长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色素的较佳提取工艺;研究了不同情况下芹菜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色素较佳提取工艺为体积分数85%乙醇溶液,料液比1:10,30℃,振荡30min.该色素耐光、耐热性较差;一些食品添加剂以及Zn^2+、Ca^2+、Mg^2+、Na^+对色素稳定性基本无影响,但Sn^2+、Fe^3+、Cu^2+、Al^3+会降低色素稳定性,加工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铜、铁、铝、锡容器接触.  相似文献   

18.
沈国明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3):58-59,63
就光合作用色素-蛋白质复合体是否可以作为系统演化的证据谈了作者的看法。在低等植物类群藻类中,光合作用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特别是捕光色素-蛋白质复合体Ⅱ可以作为推测其彼此间亲缘关系的旁证;在高等植物中,其捕光色素-蛋白质复合体Ⅱ组成成分相同,说明它们在演化中的渊源性,从而为高等植物起源于同一生物类群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7种吸附树脂对酸石榴汁红色素的吸附及石榴各部分提取物对DPPH(1,1-Dphenyl-2-picrylhydrazyl)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PD-300对草莓红色素的吸附效果最好;2 mg/mL的酸石榴汁红色素对DPPH的清除率达91.48%,与Vc的抗氧化作用相比,酸石榴各部分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顺序为:Vc〉酸石榴汁红色素〉酸石榴皮的醇洗脱部分〉酸石榴皮水洗脱部分〉酸石榴汁水洗脱部分,表明酸石榴汁红色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