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同学会问:我选择学习新闻传播学,是想知道怎样写新闻,以后好去做新闻工作,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的历史呢?回答这个问题,先从老新闻工作者做的新闻为什么比我们好说起。谁都不会否认,老记者、编辑比我们有经验,写出的新闻、设计的选题比我们高明得多。因为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这种阅历我们看不见,但能够感觉到,就在他们的头脑中。面对  相似文献   

2.
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个政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或许1914年以前的德国人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30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从勃兰登堡门望去如果说现代德国有一处用来纪念或庆祝公共事务的"村落广场",那一定是在勃兰登堡门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3.
龙永仪 《新闻窗》2010,(1):94-94
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008年1月底至2月初,贵阳城里就真实地上演了一个个“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有幸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面。  相似文献   

4.
2001~2010年,《新闻记者》每年揭露与剖析十条假新闻。这十年,正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十年,也是党和政府倾力反腐倡廉扶正祛邪的十年。文风是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两条最根本的东西。说空话、说  相似文献   

5.
柳斌杰 《传媒》2019,(14):95-96
我的老同事石国雄退休以后,把他从业期间的文章、新闻作品摘要整理,又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了一些回忆和思考,结集出版。初读书稿,一个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报人的新闻坚守和人本情怀。国雄是66级高中毕业生,下乡10年中6年从事新闻报道,1977年高考进大学读书,1981年毕业分配到团中央机关,先在研究室,后调至宣传部,自此三十多年,我们就有了很多交集。从机关到报刊社,文字工作似乎成了他的宿命。  相似文献   

6.
灵机一动之后竟欲罢不能2001年临近年终的一天,《新闻记者》的编辑们开会讨论研究新一年的办刊思路,商量策划新的选题。议论中,大家感觉到,虚假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多了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也难以容忍。心生一计:评选十大假新闻,以此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呼吁新闻业打假。  相似文献   

7.
何亮 《军事记者》2013,(4):62-63
“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已回响了数干年。而一个人的“自己”或者说“自我”到底是什么.至今仍为哲学家们众说纷纭——它是一个可被审视被认知的客体吗?可是审视它认知它的那个主体又是什么呢?而如果它本身就是一个主体.它又如何能够客观地或不偏不倚地看待自身呢?  相似文献   

8.
时光流逝,冲淡很多记忆,何况新闻"易碎";但我们仍相信十年前铺天盖地般被全国众多报纸大篇幅刊登的<惨痛的教训,深刻的警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受贿及腐化堕落剖析>带给读者的那一份触目警醒,必定是深深地烙在了心底.  相似文献   

9.
丘育端 《新闻与写作》2006,(1):M0002-M0002
《新闻与写作》是新闻业内很优秀的学习刊物,是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学校。对我们这些喜爱写作的人,也是一本优秀的辅导教材。2005年第11期中,“记者节专题”栏目的郭洪新、祝璐、李蕾等6人的文章,亲切感人。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话在全世界广为流传。2010年10底,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针对我国国产纪录片发展而提出的一项专门文化政策,明确了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方向。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这是中国首个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纪录片的春天来了,这是纪录  相似文献   

11.
董岩 《今传媒》2006,(4X):25-25
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发展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面对的理性选择。诞生于世界发展浪潮之中、旨在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已在实践应用的层面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推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自2001年起,<新闻记者>杂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评选"十大假新闻"(以下简称"十假"),评选的结果公布在次年1月的杂志上.本文试图探索在网络日益崛起的同时,网络假新闻是不是也水涨船高,"十假"是否易主到网络门下.  相似文献   

13.
陈力丹教授在《新闻记者》杂志2010年第10期发表《〈挟尸要价〉的公开发表和评奖有悖新闻职业道德》一文,对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获奖作品——张轶拍摄、《华商报》  相似文献   

14.
彭增军教授撰写的《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是一本充满新闻隐喻的书,这本书用生活化的调侃引领读者厘清媒介乱象的线头,编出一幅相对可辨的媒介图景。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段子化的轻松表述把读者带入当下数字时代媒体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杨嘉琪 《视听》2022,(4):64-67
新媒体时代,后真相事件频发对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造成了极大损害,也给新闻评论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快餐式"的信息无法满足受众知情与舆论引导的需要时,能够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的主流媒体评论就凸显了巨大价值.《新闻1+1》节目坚守理性原则,在多元的舆论场中通过对即时热点的追踪、优质内容的打造及社会敏感话题的触及传递...  相似文献   

16.
保障新闻业健康发展,需要新闻传播工作者具备健康的新闻精神,也需要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利于弘扬健康新闻精神的土壤.以"新闻精神"为研究对象.探讨新闻精神的内涵,杨保军教授的新著<新闻精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l版)充满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为研究对象,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分别从高度、深度、广度三个角度切入,研究其在全媒体时代主题立意、单元剧架构、现实主义创作、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的传播策略,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成果,对讲好、传播好中国故事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集体记忆重构具有良好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多有关于新闻人自身新闻理想的描述.本文就是以1997年到2016年这21篇新年献词为例,从中分析《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有何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新闻理想分别表现在为底层百姓代言、走向理性建设以及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从"十万"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第一品牌的悠远记忆出发,结合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通过高瞻远嘱的思考与规划,以及专业编辑团队积极有效的执行力,终于成就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全新亮相。未来,其品牌的立体化、集群化、数字化之路,以及品牌效应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值得我们好好把握。  相似文献   

20.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